階段 |
時期 |
發展內容 |
|
萌芽 與 紮根 |
明鄭以前 |
1.古代文獻如三國、隋、宋、明之典籍,便曾出現數則有關臺灣的紀錄,但都屬歷史著作,非文學作品。 2.被公認為有關臺灣的第一篇遊記:明代陳第《( 東番記 )》,記錄臺灣原住民諸面向的散文創作,但仍屬旁觀者的旅行之作。 3.臺灣古典文學的開端與萌芽,有賴明末清初沈光文的到來,以及其後明鄭在臺的文學耕耘與播種。 |
|
明鄭時期 |
漢文教育與文學的播種 |
1.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臺灣建立王制,其子鄭經亦由大陸撤守來臺,屯田足食,接受陳永華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遂使漢文化及漢學在臺紮下根基。 2.文學上,延平二王、寧靖王朱術桂、鄭氏父子的幕僚徐孚遠、王忠孝、辜朝薦、李茂春……等,再加上久寓臺島的沈光文,在充滿遺民悲嘆的哀調中,合力開啟明鄭時期臺灣古典文學的序幕。 |
|
內容 及風格 |
1.內容:明朝故臣或言亡國之愴傷,或感清人之壓迫,或言退居臺島的無奈。 2.風格:大抵陰鬱激昂,沉痛悲傷。尤其是鄭氏父子和寧靖王朱術桂所帶頭激起的忠毅自持、不屈不撓、誓驅異族的強烈反抗性格。 |
||
清朝康、雍時期 |
流寓文人及其作品 |
主要文學活動者還是清廷派來的官員與寓臺文人,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來臺閱歷的書寫:郁永河《( 裨海紀遊 )》涵括臺灣歷史、原住民、風俗物產、航海險象等描述,其內容成為臺灣書寫的主要方向,日後清代流寓文人的創作多加以參考並有所發揮。 2.平埔族文化記載:黃叔璥《臺海使槎錄》以平埔族文化之記載最具特色。此書與郁永河《裨海紀遊》,被黃得時譽為「清代隨筆雙璧」。 3.臺灣八景詩:高拱乾的臺灣八景詩,包含安平晚渡、沙崑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澄臺觀海、斐亭聽濤等臺灣府八處景觀,連橫以為是臺灣八景詩寫作的先驅。 4.臺灣賦:內容由臺灣荒島形象的描述,到臺灣地理、形勝、花木水果的書寫。 5.竹枝詞:( 郁永河 )〈臺灣竹枝詞〉十二首、〈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是此類作品的先河。相關作品在乾嘉時期以後陸續出現,作品採七言四句型式,多有註語,風格質樸,不避口語、俚語。 ▲創作形式上,八景詩、臺灣賦以及竹枝詞的出現,說明了清初臺灣古典文學於寫作文類的開拓,已較明鄭時期更為深入而多元。 |
|
本土文人的出現 |
康熙、雍正時期臺灣本土文人數量較少,大抵出身科舉社群,而其人作品,目前所見均屬散篇,保存於方志的藝文志中,多數為八景詩。 |
||
東吟社的設立及其意義 |
1.「東吟社」初名為「福臺閒詠」,乃合省郡之名而言,是目前文學史上認定的第一個臺灣詩社。 2.1684年,諸羅縣縣令季麒光加入詩社,並改易為「東吟社」。季氏以「東」命名,是為了紀念在中國東南方的臺灣,成為清國領地之故。而沈光文〈東吟社序〉則暗喻東吟社的社運,將如謝安隱居東山而後得抒大志一般,可以輝煌騰達。 3.季麒光不只將東吟社及其聯吟作品視為一以文會友的社群活動而已,更有宣告臺灣文學/文化得獲啟蒙的作用。 |
||
發展 與 壯大 (臺灣本土文人的紛起) |
乾嘉至同光間 |
本土文人及其相關作品 |
此一時期本土文人數量頗多,漸能致力著述,更有詩文集傳世,顯見文學表現已具一定水準。道咸以後,頗多更躍升為當地文壇領導人物,改變前期流寓文人為主的文壇生態。 1.體類:以詩歌為大宗,散文次之,駢文、賦體又其次。 2.內容:詠懷言志居多,詠物、寫景、記事居次,文字淺白平易。另有與時局動亂有關的社會寫實作品,如鴉片戰爭、戴潮春事件、太平天國之亂等,而在乙未之役達於高峰。 3.區域特色: (1)臺北地區:楹聯文學發達。 (2)新竹地區:以園林詩而聞名,此與區內林占梅潛園、( 鄭用錫 )北郭園兩大名園之設有關。尤其林占梅個人園林詩作更高達二百多首,可說是擅寫園林詩歌的能手。 (3)中部地區:以能貼近民間,反映社會現實,關注百姓疾苦為主。如彰化詩人陳肇興與洪棄生,於臺灣詩歌史上有「詩史」美譽。 (4)南部地區:此區文人由於學問根柢深厚,往往書卷氣息濃烈,工於用典。稍前者如曾任海東書院山長的施瓊芳;後如唐景崧、( 丘逢甲 )、許南英、汪春源,及施瓊芳之子( 施士洁 )等人。 |
淵源 |
「竹枝詞」原為四川巴、渝民歌,專用以載歌載舞。因原詞鄙陋,唐代詩人( 劉禹錫 )在沅湘,乃依騷人〈九歌〉,作新詞以教唱,後人紛紛仿效,遂盛行於一時,輾轉繁衍至其他地區。 |
|
發展 |
臺灣竹枝詞始自郁永河引進。郁永河以宦遊的姿態,審查當時風物,寫下〈( 臺灣竹枝詞 )〉及〈( 土番竹枝詞 )〉,為臺灣竹枝詞播下種籽,開「不問腔調、不計格律」的竹枝詞先河。清代以來,以〈土番竹枝詞〉、〈臺南竹枝詞〉、〈澎湖竹枝詞〉為最多。 |
|
特點 |
定義廣泛 |
除了作品直接註明為竹枝詞者,其他在自序或他人的評論中稱為竹枝詞,也被認為是竹枝詞。另外,一些風格相似的七言四句采風詩、形式並非七言四句的風土詩,或與風土詩無關,但是因為與部分竹枝詞在格律上相似,也都得以視同竹枝詞。於是,竹枝詞文類概念不斷擴大,但也引起認定上的爭議。 |
采風特色 |
有些人認為俚俗的竹枝詞不登大雅,不過,由於竹枝詞的采風特色與《詩經》采風及比興的觀念很相近,因此,也有人闡述竹枝詞與《詩經》「神聖性」相近的地方,如連雅堂的《詩薈餘墨》論竹枝詞即是。 |
|
詩自加註 |
清代臺灣為新開闢地區,許多風土特異於對岸,為有效傳達風土之異,故流寓者創作竹枝詞時就須增加散筆自註,才足以傳達風土的特色。但是五四之後,臺灣竹枝詞的自註有明顯減少,這與新興的白話文也能達到記述地方民俗的效果,不一定須以竹枝詞輔以自註的方式來記錄地方民俗有關。 |
|
與七絕的差異 |
就形式格律而言,竹枝詞應屬( 七言絕句 )的一種。但就文類的「本色」來看,竹枝詞詩句不忌俚俗,詼諧趣味的特殊風貌在一般七言絕句較為少見,成為竹枝詞與七言絕句內涵最大的差異。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