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稿類別:文學類

 

 

 

 

 

 

 

 

篇名:

黑與白的交會-探究《姐妹》一書

 

 

 

 

 

 

 

作者:

毛勇文。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高一二班。

 

 

 

 

 

 

 

 

指導老師:林群評

 

 

 

 

 

 

 

  壹●前言

 

  種族歧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問題在我心底一直是個謎。對於時常耳聞的那些白人欺壓黑人、鄙視黑人,我總是感到很疑惑:為什麼?明明都是人類,難道因為膚色看起來比較黑,就會想去欺壓他們嗎?我不懂。不懂所謂的「種族歧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懂白人的「優越主義」又是在想些什麼。

 

  直到我翻開了《姐妹》一書。本書故事背景是在一九六二年的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美國內戰之前,密西西比是美國最著名的蓄奴州之一,即使在內戰之後,黑奴在法律上得到解放的日子裏,密州仍因其廣泛存在的種族歧視而臭名昭著。」(註一),此書闡述了許多關於黑人女傭的心酸苦悶,以及白人女性高傲自恃的壓榨鄙視,我終於深刻了解到「種族歧視」這四個字是多麼的沉重,是多麼的讓人喘不過氣。白人把黑人當成奴隸,雖然都是過去的事了,但這本書讓我回溯歷史,讓我彷彿經歷了在南北戰爭之前,那無人知曉的黑色地帶,黑人零散的住宅區雜沓在我腦裡,令我一陣暈眩。「身為密西西比的黑人女性、為我們這樣一個白人家庭做事,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從沒有人想到要問。」(The Help2010)本書開啟了我的新視野,使我對黑人有了更多更深的體悟,所以我決定深入探究此書的內涵與意義。

 

  貳●正文

 

  1. 本書(及翻拍的電影)簡介

     

  《姐妹》故事描述一九六二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二十三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在保守家鄉的母親認為一樁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但她發現為白人一手帶大孩子的黑傭,不論在生活或態度上,時常得到不平等的待遇。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大膽的寫作計劃: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並寫成一本書。透過黑傭訴說人生,白人女孩紀錄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越來越多的黑傭透過她們意願說出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黑白卻模稜兩可的時代,她們的相遇是民權運動發生前,黑與白搭起最初的橋樑。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姐妹》,以觸動人心的劇情、幽默的喜感,以及滿滿的希望與愛心,再加上勇於改變、力求創新的精神,將六零年代充滿矛盾衝突與政治對立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做出全新的詮釋。電影不僅深具啟發又極為震撼人心,在好口碑口耳相傳之下,叫好又叫座,北美上映期間更連坐四周票房冠軍的寶座,而迄今已在北美創下超過一億六千萬的驚人票房成績。

 

  《姐妹》中有一些六零年代黑白新聞的畫面,讓虛構的故事添增真實感,也讓半世紀後的我們融入當代時代氛圍。像是希莉口中的「隔離但平等」即來自六零年代的種族隔離法,規範黑人的行為與隔離處所。

 

  1. 主要人物角色形象

 

  1. 愛比琳

 

  黑傭愛比琳曾親手帶大十七個白人小孩,內斂沉著是她的個性,機靈能幹的她是黑傭中的當紅人物,在她代禱詞名單中的人都能神奇的獲得幸福。在幫傭的過程中任勞任怨,優雅的行事風格以及香醇的苦咖啡是他的專長,在結局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條路:一位作家。

 

  1. 米妮

 

  短小精悍的米妮是愛比琳最好的朋友,也是本書的靈魂人物,擁有一手好廚藝的她,常常因為犀利的言語以及火爆的性格而被雇主炒魷魚,直言不諱是他的性格,但心底的她其實是很脆弱、溫柔的,面對丈夫的毆打,她畏縮害怕,但在本書結局,米妮也決定尋找自己的自由,脫離丈夫家暴的陰霾。

 

  1. 史基特

 

  史基特是一名白人作家,夢想到紐約市創作自己的書籍。個性溫和,明白事理,一頭捲髮和過高的身材使她母親一直很擔心她嫁不出去,在本書中厭煩好友希莉種種壓榨刁難黑人行為的她,決定著手寫一本小說,採訪黑人女傭為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在本書最後這本小說成功的出版,而史基特失去了朋友和男友,在愛比琳和米妮的鼓勵,還有母親的肯定之下,毅然決然的到紐約尋找新的人生。

 

  1. 希莉

 

  希莉小姐是本書的壞角色,處處刁難黑傭,凡是看不順眼的事情都會用盡千方百計除去它,不管是小手段也好,大聲嚷嚷也好,只要她不喜歡,就不得存在。在書中想要為黑人蓋專屬廁所(因為不想讓雇主和黑傭共用一間,認為黑人身上有太多細菌)。原本為米妮的雇主,但因為對於米妮的言行作風不高興而開除了她。「告訴雷里,他花在黑人專用廁所的每一分錢,在你們賣房子時就能馬上賺回來。黑人太危險了,他們攜帶與我們不同的疾病,所以我才草擬『家庭健康與衛生』倡議,一個預防疾病的法案,要求每個白人家庭提供只讓黑人幫傭使用的廁所。(The Help2010

 

  1. 西里亞

 

  西里亞是標準的金髮無腦,樂天的她雇用了被炒魷魚的米妮,且待她如朋友一般,和她談天、吃飯。但看似愚蠢的西利亞其實已經流產了好幾次,而第四個寶寶的失去使她崩潰,但由於米妮的幫助又走回正軌,且和老公決定終身雇用米妮。

 

  1. 伊麗莎白

 

伊麗莎白是傳統的保守女性。害怕被人批判的她,總是要穿著得體。神經質又常緊張兮兮,且一直活在自己的思想之中。伊麗莎白不是一個好母親,對於不漂亮的女兒漠不關心,這點使愛比琳非常心寒。

 

 

  1. 探討種族歧視

 

  本書的寫作背景在一九六二年的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的州首府傑克森市(Jackson)。西西比州地處俗稱「Deep South」的美國南方,面積為十二萬三千五百八十三平方公里。該州可區分為兩大地理區域:沖積平原以及東灣區海岸平原。沖積平原區包括了該州西部邊緣,以及西北部一處名為雅祝盆地或三角州的三角形地區;此地土壤肥沃、土色呈黑色,十分適合農業發展。東灣區海岸平原涵蓋了密西西比州的東半部。該地區的土層淺薄,較適合放牧。密西西比河是該州西部的州界。密州沿墨西哥灣的海岸線長達七十一公里,正好為其南方形成一天然的州界。密西西比州境內有許多人工湖,像是位於傑克森附近的羅斯‧巴內特水庫。該州的主要城市有:傑克森(Jackson、州首府)、拜洛希(Biloxi)、梅瑞迪恩(Meridian)、海地斯堡(Hattiesburg)、格林維爾(Greenville)、以及海灣港(Gulfport)。該州的人口約為兩百六十萬。密州也出了不少名人,舉凡「貓王」艾維斯‧普萊斯理(Elvis Presley)以及知名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歐普拉‧溫菲(Oprah Winfrey)還有作家理查‧萊特(Richard Wright)都來自於這個南方小鎮。

 

  在美國一九六零年代,南北戰爭已過了一百年。黑奴雖已得到解放,但歧視仍然存在。很多黑人的身份只是從黑奴變成成黑傭,替白人工作的本質不變。女性進步分子就在黑人民權運動中逐步認識到她們的地位在進步運動中仍是次等的,她們的功能仍是服務男性知識份子的,因而啟發了第二波的女性主義思潮(註二)而六零年代除了民權運動,還有很有名的同性戀遊行運動,一九六零年代的美國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每個人都欲上街說出自己的心聲。

 

  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曾説過:「在密西西比州,過去永遠不會死亡。」六零年代的密西西比州是種族歧視的代表,但在探討之前,什麼是種族歧視?「一種相信種族不同必然意味著品格和能力不同的信仰,並認為自己的種族優越並需淩駕於其他種族之上。是種族歧視和種族偏見的基礎。」在當時,黑人白人之間的那條界線是如此的敏感,卻又如此的真實,而已故流行樂天王Michael Jackson也針對這個議題提過:「種族問題是我最痛恨的,我真的很討厭。這也是為什麼我把這樣的問題帶到我的歌曲中,帶到我的舞蹈中,帶到我的藝術中,我就是要告訴這個世界該怎麼做。如果政治家解決不了,那詩人該用詩歌,作家該用小說來告誡人們。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也是拯救這個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Michael Jackson1979)在當時,麥可締造了傳奇,但身為黑人的他隨即受到了許多不實的誣賴及謠言,而他也在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上發表演講:「幾十年來,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就一直站在前沿為我們國土上所有人的平等公義做著合法鬥爭。他們在南方的餐館裡鬥爭,在最高法院的神聖大廳裡鬥爭,在美國大大小小的首腦辦公室裡鬥爭,為了正義、平等和所有人類的尊嚴。」而麥可也繼續說,「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的成員為了實現這個為我們國度奠定根基的高尚理想,或進監獄或被殺害。這些目標對現時的我的生命來說,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任何人在被控有罪之前,都應該假設為清白,完全的清白,然後再被由他的同等人組成的陪審團判決。我以前沒怎麼花過時間去理解其真義,直到今天,直到我也成為了錯誤指控的受害者,成為了那些在還沒有聽到真相之前就惡意誹謗、盲目相信的人們的受害者。我不僅僅該被假設清白,我本清白!我知道真相就是我的救贖。」(Michael Jackson1994)所以黑人與白人之間,其實真的沒有那麼多的不同。關於那條界線,現在應該已經蕩然無存了,但我們無法保證的是,在某些人的心中也許還存在著「種族歧視」這四個尖銳的詞,但就像《姐妹》裡說的:「我們只是兩個人,我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不同。遠遠不如我們想像中的不同。」(The Help2010)不管膚色是黑是白,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是同類,不該有那麼多的偏見歧視,不該有那麼多的種族立場。

 

 

  1. 女性的堅強

 

本書的主要人物-史基特、米妮、愛比琳,在某種形式上來說,都是被壓抑的女性,而在結局也都獲得應有的自由,以下我們就三名主角來進行探討,何謂女性的堅強自主與勇敢不屈。

 

  1. 史基特

 

  史基特身為白人女性,卻不同於身邊好友,著手寫作,寫黑人女傭的甘苦。而想當然耳,這樣的作為讓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好朋友。表面上不在意的他,其實心底還是有一絲絲的悲傷。「我也了解別人怎麼看你,把你當成某種瘋狂的自由派份子,扯進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裡。The Help2010)但表面堅強的她,內心其實也有一顆柔弱的心。所以當男友對他的所作所謂深感不解時,他憤怒了。「我不是在製造麻煩,史都。麻煩已經在這裡了。」(The Help2010)拋棄了友誼和愛情,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作品。我想,這就是史基特的堅強,這就是史基特的堅持。這就是一個女生,所能保護的一點小小尊嚴。

 

  而當史基特得到了在紐約的文書工作,他理當興奮,但卻怕扔下米妮和愛比琳獨自面對接踵而來的風波。「我不能走,我不能在情況最糟的時候一走了之。我不能把你一個人丟在這團混亂中。」(The Help2010)我想,這也是一個女孩的堅強。捨棄自身的快樂,同擔朋友的苦,這是何等的勇氣!而米妮也給了史基特信心,「你給我聽好,史基特小姐。愛比琳有我看著,他也會看著我。可你呢,啥都沒了。……你已經沒有後路了。你在這裡永遠不可能再交到男朋友,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以說,提著你那白屁股往紐約去吧。別光用走的。跑,快跑!」(The Help2010)於是,史基特含著淚水與笑容,到紐約去了,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1. 米妮

 

  米妮在本書中雖然嗆辣兇狠,但其實面對丈夫的家暴時,他只是一個脆弱的小女孩。「他狠狠瞪我一眼,終於鬆開手,而我甚至不敢看他的眼睛。The Help2010)他是如此的懼怕她的丈夫-里洛。「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里洛的拳頭底下,我會變成如何可悲的一條可憐蟲。我不敢還手。」(The Help2010)雖然米妮在書中許多犀利的言語,以及對希莉的報復讓人啼笑皆非,但寫到他畏懼丈夫的那一刻,每一個字都刺痛著我的心。「我怎麼能愛著一個痛打我的男人?我怎麼會愛著一個酒鬼?有一回,我問他:『為什麼?為什麼你要打我?』他直直看著我的眼睛,『因為如果我不打你,米妮,天曉得你會變成怎麼樣。』」(The Help2010)是多麼的理直氣壯,不容許自己的妻子多說一句話。

 

  而米妮在書的結尾也決定擺脫家暴陰霾,尋求自由。愛比琳的鼓勵奏了效,「時候到了,米妮,你聽到沒?你自由了。」(The Help2010)只因這麼一句充滿力量的話,米妮霎那間想通了。「『我不能,我已經受夠了。』我開始聽到原本的米妮‧傑克森漸漸的回來。……『上帝幫幫他,可里洛這回真的不知道米妮傑克森要變成了什麼模樣。』」(The Help2010)米妮在最後擺脫家暴陰霾,獲得了自由。是她的脆弱化為堅強,拯救了她自己。

 

  1. 愛比琳

 

  本書的靈魂人物愛比琳,沉著又冷靜。對於照顧的小女孩總是百般呵護,也很不屑於雇主的不關心小孩及無謂的虛榮心。在面對希莉的誣賴時,「『希莉小姐。』我清晰而堅定地喊出他名字。她住嘴。……我渾身顫抖,每一口氣都像火燒。『可以讓我同傑克森市每一個人都寫封信,聊聊你的真面目。時間多的用不完,而且白紙不用錢。』The Help2010)漂亮的、深深的回給了希莉一擊。而在最後雖然被開除了,和小孩不捨的別離,但也確立了當作家的未來志向。也獲得了形式上的自由。

 

  「我也感覺,我自由了,一如米妮。……也許我該繼續寫,不只給報社寫,而是別的,寫我認識的人、寫我看過做過的事。也許我還沒老,我還可以重新開始。」(The Help2010)愛比琳的堅強在於──永不對生命低頭。即使人生暫時告一段落,也能著手,帶著自由,開始下一段的璀璨人生。

 

  1. 文字的魔力

 

  而《姐妹》最重點就是史基特撰寫的那本小說──《幫手》,此書是記錄黑人幫傭在白人家庭工作的甘苦,有溫馨感人的故事,當然也有殘忍傷悲的故事。多數白人雇主因為種族歧視,刻薄的對待幫傭,彷彿不當之為人。但還是有少數的雇主有一顆慈祥的心,認為人人皆平等,待幫傭如朋友,給予援助以及關懷。

 

  《幫手》此本書在最後如期完成並出版,究竟反應如何呢?首先,在那個年代,史基特著手寫一本這樣的書,風險是很大的。但他就是覺得不寫不行,是這樣的理想,賦予她勇氣。每個人都有他/她自己要飛的大西洋。不管你很想做什麼,逆著傳統、社區看法、及所謂『常識』的反對……那就是一個大西洋。我飛越大西洋因為我想要。因事情本身的關係在一個人的心裡想做一件事,喜愛做這件事;集中一個人所有的精力在那上面……那不儘是成功最可靠的保證,這也是忠實於自己。」(愛蜜莉亞厄爾哈特)這是忠實自己的表現,也是肯定自己的途徑。史基特做到了,即使被反對聲浪撻伐,被朋友孤立,被男友質疑拋棄,她也沒有放棄,最後她完成了,這本小說:《幫手》。

  《幫手》出版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每個雇主媽媽都在揣想:這則故事是在說我嗎?我有這樣對我的女傭嗎?大家都在猜測,本書究竟是不是在說傑克森市。由於書中角色跟作者都匿名處理了,所以無人可以確定。我們可以看到,小說──文字的魔力影響是多麼深刻。只要有一本小說(或一篇文章)一個人說很好看,接下來這個人身邊的親朋好友們也會去買來觀看,而過個幾天可能全家大小就都已經讀過這篇文章了,大家急著討論、猜想。這即是文字的魅力與魔力,帶給讀者想像空間、猜想空間,去懷疑、去評論書中的每一個細節。

  參●結論

 

  《姐妹》這個故事以纖細的筆調,娓娓道出黑與白之間的那條模糊界線,究竟是著墨太多,抑或是闡述太少?書中讓黑和白,兩個強烈的顏色,以美麗的形式交會了。事實證明,黑人與白人之間真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不同,我們都是人,生活在同個地球村,雙腳所踏皆是故鄉,長相的差異不能也不該讓我們之間出現嫌隙、誤會,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由心決定的,只要心神契合,不管膚色黑白、不論高矮胖瘦,一樣都可以搭起友誼的橋梁、愛情的鉤索。

 

  而女性在《姐妹》中的形象也給我重重一擊,使我再次覺悟到,女性,已經不是如同以前古代那般柔弱、順從了,在現今社會裡,「女強人」的人數日益增多,也不再有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女性,只要有心,就可以為自己開創一條道路,自己尋求自由的管道,自己闖出一片天。

 

  再者,文字的魔力也讓人極為感嘆,原來一本書所帶來的影響力是這般的龐大,而眾口鑠金這句成語也得到印證,只有有人讀過一本小說,必定會口耳相傳給另一個人,如此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大家都知曉了。這就是語言的魔力,讓人欲罷不能,這也是我們為何如此熱愛在閒暇之餘,泡杯花茶,伴著陽光讀本小說的原因呀!

 

  本書帶給我的啟示真的很多,帶給我的感動也無法用言語形容。我真誠推薦此書給身邊的每個朋友,《姐妹》穠麗又樸實的筆調絕對會讓你著迷!

 

  肆●引註資料

                                                                                                      

註一。中國互聯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1/Apr/30053.htm201238日下午354分。

註二。石牆以前(Before Stonewall。公視引言。何春蕤。

http://sex.ncu.edu.tw/members/Ho/Hlist_10.htm

 

姐妹(The Help)。Kathryn Stockeet2010。商周出版。初版。

放映週報。No.3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7955092 的頭像
    cp7955092

    一二居的國文天地

    cp79550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