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派 |
代表 |
《漢書•藝文志》 學官源流 |
學說大要 |
儒家 |
孔子、孟子(性善)、荀子(性惡) |
司徒之官(掌理教化) |
1.以仁、義、禮為主要內容,學尊孔子。 2.主張之仁愛為由近而遠,由親而疏。 |
道家 |
老子、莊子 |
史官(整理、記載史實) |
1.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以虛無為本。 2.貴自然之道,以為仁是失道失德以後所標榜的行為規範。 |
墨家 |
墨子 |
清廟之守 (掌帝王宗廟祭祀) |
1.主張兼愛、非攻、尚同、尚賢、節用、節葬、尊天、明鬼、非樂、非命。 2.視人猶己,愛無等差。 |
法家 |
商鞅、申不害、 慎到、韓非 |
理官(治理獄訟) |
1.認為人之性惡,需要靠刑法治理,故貴法治、嚴賞罰。 2.講實際,不重傳統,力求現實政治的成效。 |
名家 |
公孫龍、惠施 |
禮官(職司禮儀) |
1.主張「正名」,控名責實(據名以求實)。 2.辨別名實異同。 |
陰陽家 |
鄒衍 |
羲和之官(掌曆法) |
1.以「五德終始」為主,順時敬天。 2.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乃依照五行相剋的法則。 |
縱橫家 |
蘇秦、張儀 |
行人之官(掌朝覲聘問,接待賓客之事) |
以合縱、連橫為外交政策,說服天下君主。 |
雜家 |
《呂氏春秋》 |
議官 (專職進諫、議論朝政) |
1.雜取諸家學說而成。 2.以儒、墨為主,兼採墨、法、兵、農、名等各家之說。 |
農家 |
許行 |
農稷之官(掌管農事) |
1.主張賢君與民並耕而食。 2.勸農桑、播百穀以足衣食。 |
小說家 |
《山海經》、 《穆天子傳》 |
稗官(小官) |
1.出自稗官,為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言。 2.去小說一家即為「九流」。 |
定義 |
寓言,指有所寄託的言辭,通常是藉虛構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 |
||
結構 |
1.主要由「故事」及「寓意」結合而成。 2.「( 故事 )」是必備要素,其形象簡括,且有極高的可塑性。讀者可馳騁想像、自由運用,並從不同觀點加以解釋、開掘寓意。 3.「( 寓意 )」可直接寫出也可不出現。 |
||
起源 |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寓言這種體裁有十分之九,是假託神話、傳說故事中人物的言論,來說明自己的看法。) |
||
流變 |
時代 |
說明 |
代表作品 |
先秦 |
1.蓬勃發展時期。 2.為文章的一部分,非獨立文體。 3.集中於諸子散文,主要用於闡述哲理及政治主張。 |
1.( 哲理 )寓言(諸子寓言):《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2.史傳寓言:《戰國策》 |
|
兩漢 |
1.因襲先秦時期。 2.突破附庸地位,獨立成篇。 3.以寄寓教訓的歷史小故事為主。 |
( 勸誡 )寓言: 劉向《說苑》、《新序》 |
|
魏晉 南北朝 |
1.轉變過渡時期。 2.民間笑話融入寓言。 3.受到佛經中的故事影響。 |
1.詼諧寓言:邯鄲淳《笑林》 2.佛經寓言:《百喻經》、《雜譬喻經》 |
|
唐宋 |
1.再次興盛時期。 2.寓言的「獨立擬訂篇名」(柳宗元〈三戒〉)與「獨立編集」(蘇軾《艾子雜說》)始於此時。 3.柳宗元為開闢此一文學新領域的一大功臣。 |
( 諷刺 )寓言: 1.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羆說〉、〈蝜蝂傳〉 2.宋蘇軾〈日喻〉、《艾子雜說》 |
|
元明清 |
1.漸趨成熟時期。 2.開始出現寓言專集。 3.明代以後文人懾於高壓統治,寓言中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社會批判性減少。 |
( 詼諧 )寓言: 1.明劉基《郁離子》 2.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3.清石成金《笑得好》 |
|
老子 |
莊子 |
時代 |
春秋(略早於孔子) |
戰國(約與孟子同時) |
籍貫 |
楚國苦縣人 |
宋國蒙人 |
姓名 |
老聃(一說李耳) |
莊周 |
生平 |
1.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2.相傳( 孔子 )曾向他問禮 3.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
1.曾任蒙( 漆園吏 ) 2.與名家代表( 惠施 )為好友 3.楚威王聞其賢,欲禮聘為相,推辭不受 |
地位 |
道家學派始祖 |
先秦道家代表,與老子並稱「( 老莊 )」 |
作品 |
《老子》 |
《莊子》(莊周及其後學所作,非一人之作) |
作品別稱 |
《( 道德經 )》(漢景帝時崇尚黃老,故尊《老子》為經)、「五千言」(全書五千多字) |
《南華真經》、《南華經》(唐玄宗時尊莊子為南華真人,故稱) |
篇數 |
分上、下篇,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稱德經。 1.道經(上篇):名自首句「道可道,非常道」 2.德經(下篇):名自首句「上德不德」 |
今存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1.內篇:一般認為屬莊子自著。 2.外篇、雜篇:內容較駁雜,以發揮內篇思想為主,並摻有莊派學者的作品 |
文體 與 特色 |
1.屬( 格言 )體 2.韻散結合,篇章短小卻字字珠璣,自然成韻,讀來琅琅上口 3.多用「正言若反」的反面論述來凸顯意義,使人跳脫本來語言形塑的價值框架 |
1.屬論辯體(單篇專題論文的合集)。 2.純散文,長篇大論,多寓言。 3.文筆恣肆,想像瑰麗豐富、描寫細膩傳神,富有濃郁的浪漫色彩 |
學說要旨 |
清靜無為,柔弱不爭 |
自由曠達,萬物齊一 |
政治主張 |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
至德之世,崇尚自然 |
影響 |
對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
對後代文學與文人性格的塑造有深遠影響,名列「六才子書」之首 |
《( 老子 )》、《( 莊子 )》、《( 易經 )》並稱「三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