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曲概說

(一)元曲發展

起源

源自( 宋、金 )時期,民間出現的「蕃曲」、「胡樂」(外來音樂),與廣泛流傳的民間小調等,當時文人以之為基礎,並吸收詞的詞調創作,逐漸發展出「曲」這一種文學體裁。

別名

( 詞餘 )(由詞發展而來)、( 樂府 )(可合樂歌唱)

發展

階段

前期

1.創作中心:大都(元代首都,在今北京市內)

2.代表作家:關漢卿、白樸和馬致遠。

3.作品內容:此時的作家身處社會底層,對民生疾苦與民族歧視感觸較深,胸中充滿憂憤和牢騷,小令中多表現出對封建秩序的蔑視、功名利祿的鄙薄;或直抒胸臆以憤世,或俳諧調笑以玩世,或歸隱山林以避世,表現出強烈的反傳統精神。

4.藝術風格:小令本色自然,與民間歌曲比較接近,或質樸、或清麗、或豪放、或俳諧,無論是狀物描景、詠志抒情皆能揮灑自如、曲折盡意,高度顯示了散曲的本色美。

後期

1.創作中心南移至南方(增加了與南戲的交流,促進了戲曲發展)

2.代表作家:喬吉、張可久。

3.作品內容:此時作家多是懷才不遇的落魄文人,作品較之前期,表現更多隱遁山林、傲嘯煙雲的隱者之樂,縱情詩酒、淡漠人生的文士之趣。他們對現實不滿,但多以逃避或漠視的態度加以曲折表現,少有前期作家橫溢於作品中的牢騷和不平。

4.藝術風格:多刻意求工,追求格律嚴整、語言精妙,風格婉麗。失去前期小令粗獷俚俗、尖辛潑辣的本色,成了文人雅士們的案頭清賞。

 

(二)曲的類別與體製

1、散曲

小類

體製

作家及作品

盛行時期

( 小令 )

(葉兒)

1.單一曲子。

2.可加( 襯字 )。

3.一韻到底。

4.也有串連二至三首同宮調的「帶過曲」(超過三首則改作散套)

1.分前後期(依時代)

▲前期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

▲後期作家:張養浩、喬吉、張可久。

2.分兩派(依風格)

▲豪放派:馬致遠為代表。

▲清麗派:張可久為代表。

( 套曲 )

(散套、套數)

1.合同一宮調若干( 小令 )而成。

2.沒有科(動作)、白(臺詞),只供演唱。

3.一韻到底。

4.必有「( 尾聲 )」,表示全套曲子已經結束。

2、劇曲

小類

體製

作家及作品

盛行時期

雜劇 )

1.由四個套曲加上科、白組合而成。

2.屬( 北曲 )。

3.一幕謂之「一折」。每劇限四折,每折不標目。

4.每折限一宮調,一韻到底。

5.限(  )或(  )獨唱。

元曲四大家:

1.關漢卿《( 竇娥冤 )》

2.鄭光祖《( 倩女離魂 )》

3.馬致遠《( 漢宮秋 )》

4.白樸《( 梧桐雨 )

元、明

傳奇 )

1.由若干套曲組合加上科、白而成。

2.屬南曲。

3.一幕謂之「一齣」,每劇不限齣數,每齣都有標題。

4.每齣不限同一宮調,可以換韻。

5.各角色可獨唱、輪唱或合唱。

1.明代:

高明《琵琶記》

湯顯祖《玉茗堂四夢》

2.清代「南洪北孔」:

洪昇《長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明、清

(三)元曲的語言特色

元曲

語言

特色

方言俗語

1.包含大量北方口語,質樸自然、大方活潑。

2.經文人的鎔鑄後,即能雅俗共賞。

襯字

襯字不占譜、不拘平仄,但不可影響原意。故襯字多是形容詞、副詞、助詞、連接詞等。位置也只限於句首及句中,不可放在句末。

韻叶

元曲破除平仄不可通押的現象,作者在創作時更為自由、材料更加豐富。

白描手法

曲的表現方式率直俐落,往往直抒其事,寫得淋漓盡致,別有一種趣味。

(四)元曲的內容分類

元曲內容分類

嘆世

憤世嫉俗,慨嘆現實社會不合理的現象。

歸隱

對於元代社會不合理的現象,作家往往感到無能為力。既然沒有辦法推翻蒙古人的統治,也就無法改善現況。所以散曲中常流露出人生如夢、富貴無常、流光易逝等消極悲觀的思想。有的作家則看破紅塵,追求隱居樂道的生活。

寫景

寫景和詠史作品亦會受到憤世嫉俗與遁世逃情的思想影響,許多寫景小令,大體上也是作者企圖忘情於大自然的景物中,以逃避社會現實的煩惱憂慮。

詠史

多半是借古諷今,透過古代事件,說明人生如夢,富貴虛浮,居官得禍,辭官享福的道理。較常引用陶淵明、張良、范蠡、屈原等古人的事跡。

愛情

元代統治者原是游牧民族,男女之間的關係較中國古代開放;再加上元代知識分子因喪失進身之路,有與倡優為伍者,他們熟悉歌伎的生活與情態,於是創作了許多歌唱男女愛情的作品。

社會情狀

有些元曲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情狀,豺狼當道,狐鼠橫行,道德淪喪,極具有時代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7955092 的頭像
    cp7955092

    一二居的國文天地

    cp79550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