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籍福建長樂,後隨家人來臺定居。 2.中學期間開始新詩與小說的創作,並接觸英美文學與戲劇。大學畢業後赴巴黎留學。 3.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並擔任《雄獅美術》的主編,也主持過廣播節目。 4.現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
|
文風 |
1.為全才、多產的藝術家,除從事藝術美學研究,也創作詩歌、散文、小說。 2.因史學、( 美術 )與佛學的薰染,散文作品兼具理性與感性。 3.文字典雅優美,細膩體貼的筆觸時時流露著睿智與( 悲憫 )。 |
代表作品 |
1.散文集:《萍水相逢》、《大度‧山》、《今宵酒醒何處》、《島嶼獨白》、《此時眾生》、《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等。 2.詩集:《少年中國》、《多情應笑我》等。 3.小說:《因為孤獨的緣故》、《寫給Ly's M》等。 4.美學藝評:《手帖:南朝歲月》、《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此生:肉身覺醒》等。 |
▲陳義芝:
得自史學、佛學、美學等多元的薰習,使蔣勳對歲月、禮儀、人世間的各種符號,有異於俗眾的敬重。常民生活的細膩體貼,養護他一顆敏感溫熱的心,使他能自在地行走在繁華與廢墟的遷變裡,而不虞元氣消散。像在灑金的絹帛上摹寫著一篇篇眷戀紅塵的詩篇,蔣勳的散文,但有悲情而無憤意,也因慧智,一些不要緊的話從他口中出來,竟變得十分要緊了。
▲張曉風:
他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勳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勳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產物,是從容、雍雅、慧黠、自適的人。
▲廖玉蕙:
讀蔣勳的散文,常為一片動蕩飄搖的悲慨所籠罩。「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的萬般情懷,隨著他意到筆隨的高才,不但展現於字裡行間,且撲面向讀者襲來。其中既有入乎其內的真切感受,也有出乎其外的澄明觀照,這種塵世無常的「悲」的感慨與「智」的覺悟,如此水乳交融地巧妙結合,教人不得不擊節三嘆。
▲張娟芬:
蔣勳的散文以唯美著稱,詩作悲憫、美學理論沉厚。
出處 |
選自散文集《( 萍水相逢 )》 |
主旨 |
藉由描寫一塊奇石,闡述對人生的看法:人間激昂的愛恨終會隨時間逝去,但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卻可使人回味、思索,從中體會到生命與情感的莊嚴美麗。 |
特色 |
1.本文屬於詠物散文,採取( 藉物說理 )的方式,透過聯想,將石頭刻痕與人世愛恨串聯起來,討論石頭背後所引出的價值與意涵。 2.文中「石頭」可以說是「心」的( 象徵 ),長時間被海浪鏤蝕的石頭,一如歷經人世愛恨的而布滿傷痕的心。 3.本文使用( 雙關 )手法,藉《紅樓夢》的別名《石頭記》,暗示文中石頭上的痕紋深刻奇詭,正如《紅樓夢》裡的愛恨,留給人無限欷歔。 4.文中大量使用( 擬人 )技巧,讓銀芙蓉、岩石、海浪由外在展現出生命力,並賦予各自不同的情感:銀芙蓉個性頑強固執,如開墾不懈的拓荒者。而海浪與岩石是結下千古之緣的愛人者與被愛者,海浪易怒而恆久糾纏,岩石沉默卻不屈服退讓。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