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賦體簡介

(一)定義與淵源

定義

介於詩、文之間,著重以( 鋪陳 )的手法、( 對偶 )的句式和( 華麗 )的詞藻,來描寫事物或抒發議論。

名稱來源

1.源自《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中的「賦」,是一種直接鋪陳其事的寫作方式。

2.班固〈兩都賦〉序曰:「賦者,古詩之流也」認為賦是詩歌的一種流變。又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

起始

1.賦作為一種文體名稱,出現於( 戰國 )末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ㄘㄨㄛ)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2.( 荀子 )是現存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家,其所作〈賦篇〉文字風格質樸,既有詠物的題目,也有說理的內容,而形式上則以問答方式進行鋪陳。

形式

1.無押韻之嚴格限制,可換韻,也無平仄的規定。

2.漢賦以來「主客問答」的形式,成為辭賦之通體。

(二)流變:

時代

類別

異稱

特色

代表作家作品

戰國

短賦

荀卿賦
荀賦

1.篇章短小,以問答方式進行鋪陳。

2.內容以詠物說理為主。

《荀子•賦篇》(最早以「賦」命名之作)

兩漢

古賦

大賦
漢賦
辭賦
漢大賦

1.長篇巨制,詞藻華麗,筆勢誇張。

2.好堆砌冷僻文字。

3.少押韻,少用典。

4.內容以歌頌帝王的功業為主。

漢賦四大家:

1.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2.揚雄〈甘泉賦〉、〈長楊賦〉

3.班固〈兩都賦〉

4.張衡〈兩京賦〉

魏晉

六朝

駢賦

俳賦
小賦
六朝賦

1.篇幅短小,字句清麗,抒情多於鋪陳。

2.講究聲律之美,好用典故及駢偶。

3.寫作題材擴大,著重表現作家個性感情,以詠物賦最多。

1.曹植〈洛神賦〉

2.王粲〈登樓賦〉

3.陸機〈文賦〉(用駢賦寫成的文學批評作品)

4.左思〈三都賦〉(洛陽紙貴)

5.江淹〈恨賦〉、〈別賦〉

唐宋

律賦

 

1.科舉考試的重要科目,較駢賦更講究對偶精切、音律和諧,限題限韻。

2.內容多歌功頌德,較無文學價值。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1.受古文運動影響而傾向散文化,章法多變,句式參差且駢散結合,兼有散文和賦體特色。

2.不重格律規制,化典重為流利。

3.內容包含寫景、抒情、議論,而以說理為旨。

1.歐陽脩〈秋聲賦〉

2.蘇軾 前、後〈赤壁賦〉

明清

股賦

 

雜糅律賦、散賦,並加入八股句法。

 

 

二、蘇軾

(一)生平簡表

時代

北宋,眉州眉山人

字號

字( 子瞻 ),號(  東坡居士  )。

生平

1.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第,深受主考官歐陽脩賞識。

2.神宗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自請外調,後又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

3.晚年因新舊黨爭,被貶至惠州(今廣東)、儋州(今海南)

文學

風格

古文

兼容韓愈的氣勢、柳宗元的深刻、歐陽脩的平易,立意高遠而善變化。

以才學、議論為詩,古近各體揮灑自如,善於在寫景中寄寓人生體悟,想像高妙,意蘊深厚。

題材多樣,意境開闊。

著作

《東坡全集》

地位

1.與父( 蘇洵 )、弟( 蘇轍 )長於古文,合稱「三蘇」,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2.其文又與歐陽脩並稱「歐蘇」,又與韓愈並列,有「韓潮蘇海」之稱。

3.與歐陽脩、王安石、黃庭堅並稱「北宋詩四大家」,又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4.詞開( 豪放 )一派,與( 辛棄疾 )並稱「蘇辛」。

5.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列「宋代四大書法家」,合稱「蘇、黃、米、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7955092 的頭像
    cp7955092

    一二居的國文天地

    cp79550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