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荀況 |
||
名稱 |
西漢劉向校訂時稱為《( 孫卿新書 )》,《漢書•藝文志》中載為《孫卿子》。唐代楊倞作注時改稱《荀子》。 |
||
內容 |
1.韻文:如〈成相篇〉、〈賦篇〉等。 2.雜論或以對話寫成的短篇故事:如〈大略篇〉等六篇。 3.理論文章:又可分為政論文或學術論文;體製弘富,論述清晰,無論在邏輯推演或修辭藝術上,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
特色 |
形式 |
每篇文章都有點明宗旨的標題、系統周詳的理論闡述及完整的結構。 →標誌了諸子散文已經從語錄體發展成為長篇的專題論文。 |
|
風格 |
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善於譬喻,語言精鍊。 →對後世的說理文章(論辯體)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重要學說 |
人定勝天 |
1.批判傳統儒家「天命」、墨家「天志」等「意志天」(認為天有意志,主宰自然人事變化)的觀念,以及道家否定人為的消極態度。 2.主張「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破除「自然天」的迷信,並倡導善用自然、改造自然、事在人為的積極進取精神。 |
|
化性起偽 |
1.否定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指後天的人為),主張禮、法結合以教化百姓。 2.認為人們在後天的陶冶下,通過學習和修養,可以化惡性為善德,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這就是「化性起偽」。 |
||
法後王 |
1.提出「法後王」的說法。所謂的「先王」是指堯舜等上古先王,「後王」則是近代的聖賢明君,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 2.荀子並非否定先王,而是認為上古事跡大多失傳失真,不足效法,故主張效法時代較近的「後王」,較符合實際。 |
||
隆禮 |
1.因人性本惡,故荀子主張用禮矯治人的情性,人依禮行事,社會就能治而不亂。 2.荀子所說的禮可以用來正名分、別貴賤、定長幼,希望透過禮制法度,使人各守本分,各得其宜。 |
||
國學地位 |
1.每篇均有一中心主旨,議論嚴謹,架構完整,開以專著建立一家之言的先河。 2.〈天論篇〉等以「論」為題,成為後世「論」此一文體的鼻祖。 3.〈賦篇〉是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 4.與《論語》、《孟子》相較,《荀子》的語言已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的形式,開始有意講究修辭。尤其是排比和駢偶,形式多樣,運用純熟,在先秦散文中首屈一指。 5.主性惡,強調以( 禮法 )制約人性,為韓非由儒入法提供可循的線索。 |
||
後人評論 |
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 「荀子的文章頗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長於文藝,在先秦諸子中與孟子、莊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傳是他的弟子的韓非,也可以稱之為四大臺柱了。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千秋。」 |
||
二、荀子與孟子的比較
(一)基本資料
荀子 |
孟子 |
|
時代 |
戰國趙人,稍晚於孟子。 |
戰國鄒人 |
字號 |
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也作「孫卿」。(一說是因方音不同所造成的兩種不同寫法,一說是為避漢宣帝劉詢諱而改稱「孫」,大體而言皆是由於荀、孫二字古音相近之故) |
名軻。 |
經歷 |
1.五十歲遊齊,在( 稷下 )學宮講學,並充任客卿性質的列大夫。 2.後遭人排擠,離齊入楚,楚相春申君任為( 蘭陵 )令。 3.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定居蘭陵,著述講學以終。 4.弟子以( 韓非 )、( 李斯 )最為著名。 |
1.成長過程得力於母親的教誨,留下( 孟母三遷 )和「斷機杼」等典故。 2.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 3.曾遊歷諸國,希望施展抱負,但其主張被認為不切實際,未獲重用。 4.後返國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而終。 |
地位 |
與孟子並稱,為儒家兩大宗派。 |
後世尊稱為「( 亞聖 )」。 |
作品 |
《荀子》 |
《孟子》 |
(二)思想內容
人物 |
荀子 |
孟子 |
天道觀 |
自然的天,天人分離,天行有常 |
道德的天 |
人性論 |
人性本( 惡 ),人有「好利」、「疾惡」、「耳目之欲」諸惡端 |
主張人性本( 善 ),人與生俱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 |
中心 思想 |
強調( 禮 ),為治世治人的最佳工具 |
強調( 義 ),行為須合乎正道 |
政治 |
1.主張禮治、重法 2.尊君 3.法後王(文王、武王) 4.偏重「齊之以禮」 |
1.主張( 仁政 )、王道 2.民貴君輕 3.法先王(堯、舜) 4.偏重「道之以德」 |
教育 |
1.教育的目的:化性起偽、積善成德 2.重視為學的方法和態度,要「積學」和「專一」 |
1.教育的目的:求良心的自覺 2.為學態度力求專一與有恆 |
出處 |
節錄自《荀子•勸學篇》(為《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
||
主旨 |
勉勵世人為學向善,( 積善 )以成德。 |
||
理論淵源 |
《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由上可知,句中「偽」指的是後天的人為,即是經過學習、實踐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學」是改造人性之惡,成就道德君子的不二法門。這樣的道德實踐過程,即是儒家的「修身」歷程。 |
||
章法特色 |
1.善用淺顯的( 譬喻 ): 藉具體事物說明抽象道理,淺顯貼切,讓人更易了解、接受,達到「勸」的目的。 2.多用排比與對偶: 「排比」的運用使得全文理氣連貫,增強文章氣勢和雄辯色彩。「對偶」則增添了文學韻味,豐富了文章詞采。 3.對比鮮明的論述: 文中多處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如「騏驥」與「駑馬」、「螾」與「蟹」、「螣蛇」與「梧鼠」等,形成了強烈的映襯效果,使得論點更加堅固而無可辯駁。 |
||
段落結構 |
段落 |
段旨 |
說明 |
1 |
論學的必要 |
點出「學不可以已」(終身學習)的原因:學習可以改善本性。 |
|
2 |
論學的重要 |
說明君子的成就來自後天的學習(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
|
3 |
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
說明君子修道立德要注意生活環境,要親近良師益友(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
|
4 |
強調學習的方向要正確 |
人的榮辱取決於行為,如想要遠離禍患,就須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向(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
|
5 |
論學的態度(強調「累積」與「專一」) |
說明為學積善之法在態度專一,強調恆心、毅力的重要。(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
6 |
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
說明學有所成,聲名自彰(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
|
7 |
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
1.進程:始乎( 誦經 ),終乎( 讀禮 )。 2.目標:以( 聖人 )為終極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3.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與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構成首尾照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