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

作者

荀況

名稱

西漢劉向校訂時稱為《( 孫卿新書 )》,《漢書•藝文志》中載為《孫卿子》。唐代楊倞作注時改稱《荀子》。

內容

1.韻文:如〈成相篇〉、〈賦篇〉等。

2.雜論或以對話寫成的短篇故事:如〈大略篇〉等六篇。

3.理論文章:又可分為政論文或學術論文;體製弘富,論述清晰,無論在邏輯推演或修辭藝術上,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特色

形式

每篇文章都有點明宗旨的標題、系統周詳的理論闡述及完整的結構。

標誌了諸子散文已經從語錄體發展成為長篇的專題論文

風格

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善於譬喻,語言精鍊。

對後世的說理文章(論辯體)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要學說

人定勝天

1.批判傳統儒家「天命」、墨家「天志」等「意志天」(認為天有意志,主宰自然人事變化)的觀念,以及道家否定人為的消極態度。

2.主張「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破除「自然天」的迷信,並倡導善用自然、改造自然、事在人為的積極進取精神。

化性起偽

1.否定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指後天的人為),主張禮、法結合以教化百姓。

2.認為人們在後天的陶冶下,通過學習和修養,可以化惡性為善德,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這就是「化性起偽」。

法後王

1.提出「法後王」的說法。所謂的「先王」是指堯舜等上古先王,「後王」則是近代的聖賢明君,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

2.荀子並非否定先王,而是認為上古事跡大多失傳失真,不足效法,故主張效法時代較近的「後王」,較符合實際。

隆禮

1.因人性本惡,故荀子主張用禮矯治人的情性,人依禮行事,社會就能治而不亂。

2.荀子所說的禮可以用來正名分、別貴賤、定長幼,希望透過禮制法度,使人各守本分,各得其宜。

國學地位

1.每篇均有一中心主旨,議論嚴謹,架構完整,開以專著建立一家之言的先河。

2.〈天論篇〉等以「論」為題,成為後世「論」此一文體的鼻祖。

3.〈賦篇〉是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品。

4.與《論語》、《孟子》相較,《荀子》的語言已脫離了單純記錄口語的形式,開始有意講究修辭。尤其是排比和駢偶,形式多樣,運用純熟,在先秦散文中首屈一指。

5.主性惡,強調以( 禮法 )制約人性,為韓非由儒入法提供可循的線索。

後人評論

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

荀子的文章頗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長於文藝,在先秦諸子中與孟子、莊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傳是他的弟子的韓非,也可以稱之為四大臺柱了。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千秋。

       

二、荀子與孟子的比較

(一)基本資料

人物

荀子

孟子

時代

戰國趙人,稍晚於孟子。

戰國鄒人

字號

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也作「孫卿」。(一說是因方音不同所造成的兩種不同寫法,一說是為避漢宣帝劉詢諱而改稱「孫」,大體而言皆是由於荀、孫二字古音相近之故)

名軻。

經歷

1.五十歲遊齊,在( 稷下 )學宮講學,並充任客卿性質的列大夫。

2.後遭人排擠,離齊入楚,楚相春申君任為( 蘭陵 )令。

3.春申君死後,荀子免官定居蘭陵,著述講學以終。

4.弟子以( 韓非 )、( 李斯 )最為著名。

1.成長過程得力於母親的教誨,留下( 孟母三遷 )和「斷機杼」等典故。

2.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以繼承並發揚孔子學說自任。

3.曾遊歷諸國,希望施展抱負,但其主張被認為不切實際,未獲重用。

4.後返國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而終。

地位

與孟子並稱,為儒家兩大宗派。

後世尊稱為「( 亞聖 )」。

作品

《荀子》

《孟子》

 

(二)思想內容

人物

荀子

孟子

天道觀

自然的天,天人分離,天行有常

道德的天

人性論

人性本(  ),人有「好利」、「疾惡」、「耳目之欲」諸惡端

主張人性本(  ),人與生俱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

中心

思想

強調(  ),為治世治人的最佳工具

強調( 義 ),行為須合乎正道

政治

1.主張禮治、重法

2.尊君

3.法後王(文王、武王)

4.偏重「齊之以禮」

1.主張( 仁政 )、王道

2.民貴君輕

3.法先王(堯、舜)

4.偏重「道之以德」

教育

1.教育的目的:化性起偽、積善成德

2.重視為學的方法和態度,要「積學」和「專一」

1.教育的目的:求良心的自覺

2.為學態度力求專一與有恆

 

三、〈勸學〉

出處

節錄自《荀子•勸學篇》(為《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主旨

勉勵世人為學向善,( 積善 )以成德。

理論淵源

《荀子•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由上可知,句中「偽」指的是後天的人為,即是經過學習、實踐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學」是改造人性之惡,成就道德君子的不二法門。這樣的道德實踐過程,即是儒家的「修身」歷程。

章法特色

1.善用淺顯的( 譬喻 )

藉具體事物說明抽象道理,淺顯貼切,讓人更易了解、接受,達到「勸」的目的。

2.多用排比與對偶:

「排比」的運用使得全文理氣連貫,增強文章氣勢和雄辯色彩。「對偶」則增添了文學韻味,豐富了文章詞采。

3.對比鮮明的論述:

文中多處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如「騏驥」與「駑馬」、「螾」與「蟹」、「螣蛇」與「梧鼠」等,形成了強烈的映襯效果,使得論點更加堅固而無可辯駁。

段落結構

段落

段旨

說明

1

論學的必要

點出「學不可以已」(終身學習)的原因:學習可以改善本性。

2

論學的重要

說明君子的成就來自後天的學習(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

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說明君子修道立德要注意生活環境,要親近良師益友(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4

強調學習的方向要正確

人的榮辱取決於行為,如想要遠離禍患,就須把握正確的學習方向(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5

論學的態度(強調「累積」與「專一」)

說明為學積善之法在態度專一,強調恆心、毅力的重要。(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6

再論學的態度(再強調「積」)

說明學有所成,聲名自彰(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7

論學的進程與目標

1.進程:始乎( 誦經 ),終乎( 讀禮 )。

2.目標:以( 聖人 )為終極目標(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3.末句「學至乎沒而後止」與首段首句「學不可以已」構成首尾照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7955092 的頭像
    cp7955092

    一二居的國文天地

    cp79550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