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愛玲

名號

原名( 張煐 )。後為入學需要,改名「愛玲」(英文名Eileen的譯音)

時代

民國9年~民國84年。

經歷

1.出身官宦世家,家世顯赫,父祖多為清末名臣。(李鴻章為其外曾祖父)

2.曾受中、西式教育。幼年時父母離異,對其寫作內容與風格有深遠影響。

3.13歲即在中學校刊發表小說,並陸續有作品問世(如《摩登紅樓夢》、〈霸王別姬〉)

4.在上海完成中學學業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倫敦大學。然因歐戰爆發,轉入香港大學。期間以散文天才夢(張愛玲自承的文壇處女作)參加徵文比賽獲獎。

5.太平洋戰爭爆發,因日軍佔領香港而輟學。次年回到上海,專事寫作,作品迭受好評,蜚聲文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均發表於此時。當時張愛玲僅23~25歲,正如其所言:「成名要趁早!」)

6.1944年結識胡蘭成,同年結婚(胡蘭成在婚書上題字:「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之後成為名句)。但因胡蘭成敏感的政治身分(協助汪精衛政權,被視為漢奸,張愛玲也因此飽受攻擊),兩人聚少離多,胡又用情不專,張愛玲於三年後與之離婚。

7.為避免共產黨的批鬥,遷居香港。後移民美國,與劇作家賴雅結婚。期間寫作不輟,然因文化差異影響,作品未受美國出版界的青睞,經濟情況始終困窘。

8.晚年定居洛杉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文風

1.以( 小說 )聞名,多用( 反諷 )手法,描述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以及時代的繁華和( 蒼涼 )之感。

2.擅長刻劃女性心理,塑造鮮活的女性形象。

成就

1.小說對當代臺灣作家影響深遠。(如施叔青、三毛、白先勇、朱天心、朱天文等)

2.在散文、影評、電影劇本、翻譯及學術研究等領域,均有可觀的成績。

3.曾獲「時報文學獎」特別成就獎。

著作

小說集《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散文集《流言》、《張看》。後人將作品合編為《張愛玲全集

評價

▲胡蘭成《評張愛玲》:

  外界的事物在她看來成為貧乏的,不夠用來說明她所要說明的東西,她並且煩惱於一切語言文字的貧乏。這使她寧願擇取古典的東西做材料,而以圖案畫的手法來表現。因為古典的東西離現實愈遠,她愈有創造美麗的幻想的自由,而圖案畫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發揮她的才氣,並且表現她對於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誠。

說明:胡蘭成的《評張愛玲》作於兩人熱戀時期,對於張愛玲作品的精神境界有較深入而浪漫的闡發。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對於一個研究現代中國文學的人來說,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她小說裡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說是首屈一指。……張愛玲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可是同時又是一個活潑的諷刺作家,記錄近代中國都市生活的一個忠實而又寬厚的歷史家。她同珍奧斯汀一樣,態度誠懇,可是又能冷眼旁觀;隨意嘲弄,都成妙文。這種成就,恐怕得歸功於她們嚴肅而悲劇式的人生觀。

說明: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極高度的評價。他稱張愛玲的長篇小說《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已經是本不朽之作」,評〈金鎖記〉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余斌《張愛玲傳•附錄》:

  她的天賦、她對傳統小說的酷愛以及她在古典文學方面的素養,使她在白話小說傳統的敘述模式與西洋現代小說的一般技巧之間取得了巧妙的平衡,從而使她初登文壇便顯示出相當穩定、成熟的個人風格。在現代文學史上,主要通過汲取古典文學的滋養來建立自己風格的新文學作家,張愛玲如果不是唯一的一個,也是這方面最自覺最成功的一個。我們看到她小說中貌似陳舊的情調中沉澱著怎樣濃稠的現代意識,而新舊文字的雜糅,新舊意境的交錯,結合中外,融化古今,鍛造出一種新穎的小說形式,這正是張愛玲對中國現代小說藝術的獨特貢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p7955092 的頭像
    cp7955092

    一二居的國文天地

    cp79550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