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主要是用來議論或說理。
◆特色:一般要求語言簡練、邏輯嚴密、理論充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各體分類
分類 |
性質 |
名篇舉例 |
論 |
用於論斷事理,主要有論政、論史和論學、論文幾種內容。 |
柳宗元〈封建論〉、歐陽脩〈縱囚論〉、蘇洵〈六國論〉、蘇軾〈留侯論〉、賈誼〈過秦〉、曹丕《典論•論文》、鄭用錫〈勸和論〉 |
辯 |
側重於辯駁,帶有辯論性質,往往會針對某一主要觀點、主張進行批駁。 |
韓愈〈諱辯〉、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
議 |
多用於朝廷議事、陳述不同意見。分為奏議、私議二種。 |
柳宗元〈駁復仇議〉 |
原 |
推論事理的本原,從根本上對某一問題加以探討、研究。 |
韓愈〈五原〉、黃宗羲〈原君〉、曾國藩〈原才〉 |
解 |
對事物進行解說,以去除迷惑。常採用假設問答的形式。 |
韓愈〈進學解〉 |
說 |
重在說明,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題目可大可小,行文較為自由。 |
韓愈〈師說〉、〈雜說〉、柳宗元〈補蛇者說〉、周敦頤〈愛蓮說〉、劉大櫆〈騾說〉 |
(二)「原」體細說
定義 |
以溯本求原的方式論證問題的文章。評論事理和現象時,不從剖析現狀入手,而是著重推原事物本義,考察其歷史情況及產生根源,從中發現癥結所在,透過古今對照,尋找解釋問題的答案。 |
源起 |
1.語出《周易•繫辭傳》:「原始要終。」(推究事物發展的始末經過) 2.《淮南子》有〈原道訓〉,後劉勰《文心雕龍》有〈原道〉,但未形成一種文體。 3.唐代韓愈作「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為原體文奠下基礎。 |
成形 |
至韓愈「五原」,「原」始成議論文體之專名。 |
特點 |
1.論題範圍大。 2.以先賢言行為立論根據。 3.立論深刻,論證充分。 4.篇章結構嚴謹。 |
名篇 |
韓愈「五原」、黃宗羲〈原君〉、曾國藩〈原才〉 |
作者 |
( 黃宗羲 ) |
名稱 由來 |
1.明夷:《易經》卦名,卦象為離下坤上( 2.待訪:黃宗羲相信天下終將轉為治世,他設計的治國綱領,會有付諸實踐的一天。故以( 箕子 )自況,期待有如同堯、舜、禹、湯、文、武那樣的聖君來訪求自己。 3.書名旨意:在黑暗時代所寫,以待後世賢君訪求、施行的著作。 |
內容 |
全書二十一篇,是結合( 經義 )、( 史論 )、( 時務 )撰著而成的治國大綱,包括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文化等等各方面的規劃與建議,也有關於政治上最高原理的闡發,充分發揮了( 儒 )家的治國理念。 |
中心思想 |
1.國家的主人應是天下萬民,而不是君主。 2.要求為君者、為臣者,以及一切法律制度,都為天下萬民謀福利。 (結合民主啟蒙思想與儒家聖賢的社會理想,以「復三代之治」為目標) |
影響 |
成為清末維新青年的啟蒙書,影響了晚清思想的改變。梁啟超曾說:「(《明夷待訪錄》)實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興奮劑。我自己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還說:「光緒間,我們一班朋友曾私印許多送人,作為宣傳民主主義的工具。」 |
時代 |
明末清初。 |
字號 |
字( 太沖 ),號( 梨洲 )。世稱( 南雷 )先生(世居南雷里,故稱)。 |
經歷 |
1.秉承父親遺訓,師從名儒劉宗周,經史子集、百家之書,無所不窺,奠定學術基礎。 2.明亡后參與「復社」,糾合志士,組織義軍,在浙東一帶從事抗清活動。事敗後,返鄉潛心講學、著述。 3.康熙年間詔徵其參加博學鴻儒科考,也有人推薦他修《明史》,均推辭不就。(但仍將手中史料移交史館,由其子黃百家,學生萬斯同參與修史。史館若遇大事也會向其諮詢請教) 4.終身未仕清廷。晚年仍抱亡國之痛,「期於速朽」,「不棺而葬」,悽然離世。 |
學術 |
1.以捍衛陽明心學自任,力主誠意、慎獨之說。 2.身處國家敗亡之際,會通史實,針砭時政,開清代「( 浙東 )學派」(因代表人物皆浙東人而得名。主張治學先窮經而求證於史,倡導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經致用的風氣)之先河。其門人、後學如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皆以( 史學 )名家。 |
作品 |
1.《明夷待訪錄》 2.《明儒學案》:記載、論述明代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和流派,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 學術史 )著作,首開「學案」體,也是黃宗羲的史學代表作。 3.《宋元學案》:宋、元學術思想史。黃宗羲僅撰部分就去世,由其子黃百家與後學全祖望等人續補而成。 4.編有《明文海》。 |
相關評論 |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大抵清代( 經 )學之祖推(顧)炎武,其( 史 )學之祖當推宗羲。……宗羲以史學為根柢,故言之尤辯。其最有影響於近代思想者,則《明夷待訪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