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體式名稱 |
風格特色 |
代表作品 |
魏晉 六朝 |
筆記體 |
1.為小說的雛形,為零星記事,無完整結構 2.一般內容為「( 志怪 )」與「( 志人 )」,也有零星掌故類 |
干寶《搜神記》 劉義慶《世說新語》 |
唐代 |
傳奇體 |
1.源出於志怪 2.內容由靈異神怪、趣聞逸事轉向現實 3.為反映現實人物的藝術手段之一 4.開元、天寶以後名家輩出,出現大批膾炙人口的名作 5.具有完整結構的文言短篇小說,是中國小說走向成熟的標誌 |
王度《古鏡記》 元稹《鶯鶯傳》 白行簡《李娃傳》 陳鴻《長恨歌傳》 蔣防《霍小玉傳》 |
宋、元 兩代 |
1.筆記小說尚有較大的發展,體例也更加雜蕪 2.傳奇創作以摹仿為主,喜以史事為鑑,重說教,成就有限 |
李昉《太平廣記》 宋梅洞《嬌紅傳》 |
|
明代 前期 |
傳奇體 (清代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此) |
有意追步唐人,講究意境,尤重文采,頗有振興傳奇之勢 |
瞿佑《剪燈新話》 李禎《剪燈餘話》 |
明末 清初 |
1.從事傳奇創作的人數漸多,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2.康熙年間,( 蒲松齡 )借鑑前人文言小說創作的成就,繼承並發展了魏、晉志怪小說和唐、宋傳奇的傳統,「用傳奇法而志怪」(魯迅語) 3.康熙末年至晚清,出現了一大批模擬《聊齋志異》寫法的傳奇小說 |
王猷定《湯琵琶傳》侯方域《馬伶傳》 蒲松齡《聊齋志異》 |
|
明、清 |
筆記體 |
1.筆記一體,明清尤盛 2.內容無所不包,大多不能作小說觀 3.自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出後,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不少學「筆記」體式的佳作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
時代 |
明末清初(明代崇禎至清代康熙年間)。 |
字號 |
字( 留仙 ),一字劍臣,別號柳泉。 |
生平 |
1.出身沒落的書香世家,十九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 2.其後屢試不第,至七十一歲,以資深秀才身分選為貢生。 3.為養家活口,曾至外地充任縣府幕僚,一年多後回鄉,以教書為業。 4.教學生涯近四十年,期間從事小說創作(即《聊齋志異》),作品僅在友輩間以抄本方式流傳。獲知名文人王士禎(神韻說提倡者)的賞識,為之題詩、品評。 5.七十六歲逝世。作品《聊齋志異》至乾隆年間方正式刊刻出版。 |
作品 |
《聊齋志異》、《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詞集》、《聊齋俚曲》。 |
作者 |
蒲松齡 |
別名 |
簡稱《聊齋》,又因內容多談狐仙鬼妖,俗稱《鬼狐傳》。 |
體裁 |
文言短篇小說集(以傳奇筆法寫志怪內容),共四百九十一篇作品。 |
成書動機 |
蒲松齡〈聊齋自誌〉:「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1,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集腋為裘,妄續《幽明》2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3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藉狐仙鬼怪之事,寄託一己對世道人心之憤慨) 注:1黃州:指蘇軾。蘇軾被貶黃州,外出訪友時,話題不限,如無話題,就要求對方講鬼故事;對方推辭,蘇軾則說「姑妄言之」(就隨便說說吧),眾人聽完故事往往大笑。2《幽明》:指《幽明錄》,劉義慶主編的志怪小說集,今多散佚。3孤憤:韓非屢次上書韓王,勸諫時政而不得重用,故作〈孤憤〉。蒲松齡藉此表達自己屢試不第,不受重用的憤慨。 |
故事來源 |
1.採擷或借鑑前人小說和筆記。 2.友人提供。 3.作者親身經歷或見聞 |
內容 |
1.指斥政治黑暗、官場腐敗:流露對百姓的同情,借「輪迴報應」懲治貪官。 2.揭露科舉弊端、士子墮落:數量不多,但情感強烈,因作者經歷故生動具體。 3.頌揚愛情堅貞、婚姻自主:篇數最多,多述人與異物相戀,富自由浪漫色彩。 4.譏刺世人愚昧、民風頹敝:雖具喜劇化特色,但對世風的諷刺也異常深刻。 ※〈勞山道士〉即屬第四類作品,諷刺心志不堅、好逸惡勞,只求速成而不能潔持者。 |
藝術特色 |
1.奇人怪事,情節動人:多以狐仙鬼妖為題材,內容幻想豐富,情節曲折離奇。 2.浪漫寫實,氛圍奇異:結合浪漫與寫實主義,筆下幻世為人世的縮影或折射。 3.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透過矛盾衝突與行動,使人物性格自顯,生動而突出。 4.語言藝術,高超凝鍊:簡潔凝鍊,融入口語,富有韻律節奏,對話活靈活現。 5.史傳筆法,寄託感慨:篇末多以「異史氏曰」作評,如《史記》般作評抒感。 |
影響 |
1.風行一時,影響當時作家寫作題材,如沈起鳳的《諧鐸》、袁枚的《新齊諧》(又名《子不語》)、長白浩歌子的《螢窗異草》、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王韜《淞濱瑣話》、《淞隱漫錄》等,在體裁與內容上,或多或少都參考了《聊齋志異》。 2.自刊刻後即流傳國外,影響了日本江戶時代的文學發展。目前已有多種外文譯本,國外也多有相關研究。 3.至今多有改編自《聊齋》的小說、戲曲、電影、電視劇,仍廣受歡迎。 |
評價 |
一、讚美 1.郭沫若〈題蒲松齡故居〉: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上聯指《聊齋》題材多為花妖鬼狐,形象比人還要生動;下聯則指刻劃當時政治社會的黑暗,深入骨髓。) 2.魯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抵觸、違逆),知復非人」、「描寫委屈,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於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3.老舍:「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4.英國漢學家翟里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正如英語社會流行的《天方夜譚》一樣,兩個世紀以來,它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傳,為人們所熟知。」 5.馬瑞芳:「《聊齋志異》不唯鶴立雞群,成為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而且接納諸流,使短篇小說的藝術水平達到空前高度。」 6.黃霖:「《聊齋志異》是中國文言小說的高峰。」 二、批評 1.紀昀:「《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紀昀並不認同《聊齋》一書兼有「志怪」與「傳奇」的特色,認為其體例混雜,令人未解。《四庫全書》中不收錄風行一時的《聊齋》,除了「政治敏感」因素外,其體例不受時任《四庫全書》主編的紀昀認同,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2.胡適:「《聊齋》取材太濫,見識鄙陋。」(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文言作品不受重視,往往毀譽參半,或被批評得一文不值,錢玄同更認為《聊齋》堆砌典故,全篇不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