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性質 |
舉例 |
紀傳體 |
以人為主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及所有正史 |
編年體 |
以時為綱 |
《春秋》、《春秋》三傳、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
紀事本末體 |
以事為綱 |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
國別史 |
以國為主,分國記載 |
《國語》、《戰國策》 |
記言體 |
以言為主 |
《尚書》 |
得名由來 |
「春秋」借指一年四季,史書即記四季中所發生的事,故為「史書」的泛稱。魯國用它作為國史的專名。(除《春秋》外,尚有晉國國史稱《乘》、楚稱《檮杌》) |
作者與 寫作緣起 |
相傳孔子依( 魯史 )修訂而成。《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 |
體例 |
( 編年體 ) |
起訖年代與內容 |
記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絕筆),共二百四十二年間史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諸國大事。 |
筆法 |
1.依序記年、時(季節)、月、日、事,敘事簡短,最短一字,最長四十來字。 2.春秋筆法:( 微言大義 )、一字寓褒貶。(例如:「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 |
注疏 |
原有五家傳注,然《鄒氏》、《夾氏》先後亡佚,今存《左氏》、《公羊》、《穀梁》三家,稱「( 《春秋》三傳 )」。 |
文史價值 |
1.中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另說: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 2.《六經》之一(至南宋《十三經》則併於三傳之中)。 3.春秋時代(東周初至三家分晉)因此得名。 4.多有自然現象記載(如:日月食、隕石、彗星、地震、水旱災、蝗災等),有助古代地球科學的研究。 |
評論 |
1.《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其有警世之立意,罪其無位而行褒貶) 2.《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3.《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撥亂反正,以明王道) 4.東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一字之褒,寵踰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等同於「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 5.《宋史・王安石傳》:「(安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記事片斷,支離破碎。) |
名稱 |
1.原名《( 左氏春秋 )》,後人題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或《左氏》。 2.別稱《( 春秋內傳 )》、「相斫書」(記載春秋時代大小戰爭八百餘次,故稱) |
作者 |
相傳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 )所作 |
體裁 |
1.史書體例:( 編年體 )。(與《春秋》相同) 2.四部分類:隸屬「( 經 )」部。 |
時代內容 |
記魯隱公元年至( 魯哀公二十七年 ),共255年(較《春秋》與其他二傳多了十三年),凡十二公之間史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
寫作緣起 |
《春秋》文字簡約,辭旨隱晦,對人物、史實多寓有褒貶,據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認為,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後世多採其說。 |
文學特色 |
1.以「記事」為主,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與刻劃人物性格,尤善於描寫戰爭。 2.筆法嚴謹凝鍊,語言優美流暢。 |
地位 |
1.《春秋》三傳、《十三經》之一(《十三經》中篇幅最長)。 2.中國第一部內容豐富、體制完備的史學著作。 3.研究春秋時期的重要史書。可與《( 國語 )》相對照。 4.敘事生動,條理清楚,文字簡練,是( 歷史 )散文的奠基之作。 5.對後世史學(如司馬遷、班固)、文學(如韓愈、柳宗元等)均有深刻影響。 |
注疏 |
杜預《左傳集解》、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竹添光鴻《左傳會箋》 |
評價 |
1.東漢鄭玄〈六藝論〉:「《左氏》善於禮。」 2.西晉賀循:「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3.東晉范甯〈春秋穀梁經傳集解序〉:「《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4.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5.朱自清〈說話〉:「中國人很早就講究說話。《左傳》,《國策》,《世說》是我們的三部說話的經典。一是外交辭令,一是縱橫家言,一是清談。」 |
書名 |
《左傳》 |
《公羊傳》 |
《穀梁傳》 |
作者 |
春秋 魯太史 左丘明 |
戰國 齊人 公羊高 |
戰國 魯人 穀梁赤 |
起迄 |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計255年 |
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計242年(同《春秋》) |
|
版本 |
( 古文經 ) |
今文經 |
|
性質 |
以記史事為主(以事解經) |
以釋義例為主(透過問答方式,以義解經) |
|
評價 |
1.鄭玄:善於禮 2.范甯:艷而富,其失也巫 3.胡安國:事莫備於《左傳》 |
1.鄭玄:善於讖 2.范甯:辯而裁,其失也俗 3.胡安國:例莫明於《公羊》 |
1.鄭玄:善於經 2.范甯:清而婉,其失也短 3.胡安國:義莫精於《穀梁》 |
價值 |
兼具史學、文學價值。為司馬遷撰寫《史記》重要參考資料 |
強調大一統、撥亂反正等,其應時改制的「三世說」頗符合統治者需要 |
釋義較實事求是,與《公羊傳》多有不同,注重儒家宗法、禮教等倫常概念 |
書名 |
《左傳》 |
《國語》 |
《戰國策》 |
|
異稱 |
1.《左氏春秋》 2.《春秋左氏傳》 3.《春秋內傳》 |
《春秋外傳》 (以其多述春秋史事而不以解經為主) |
1.簡稱《國策》 2.舊稱《國事》、《短長》、《事語》、《長書》、《脩書》 |
|
作者 |
相傳為左丘明 |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戰國時策士及各國史官) ※西漢劉向整理、定名 ※北宋曾鞏訪求、校正 |
||
起迄年代 |
範圍:春秋時代 年代:魯隱公元年至哀公二十七年,歷十二公,共255年 |
範圍:西周早期至戰國初期 年代:周穆王西征犬戎至周貞定王十六年(三家分晉),約500年 |
範圍:戰國時代 年代:春秋以後,至楚漢興起之前,共245年 |
|
內容 |
以魯史為中心,歷十二公,旁及各國史事 |
分記八國史事,以晉國最詳 (周、魯、齊、晉、鄭、楚、吳、越) |
分記戰國時十二國史事 (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 |
|
體例 |
編年體 |
國別史(為國別史之祖) |
國別史 |
|
特色 |
1.以記事為主(著重史事前因後果與發展過程) 2.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與刻劃人物性格,尤善於描寫戰爭 3.文筆簡練,優美流暢 4.強調倫理宗法,有儒家色彩 |
1.以記言為主(少記錄事件發生時間,側重人物對事議論) 2.刻劃人物性格細緻,語言複沓鋪排,對話風趣 3.各國文風不統一,各具特色 4.著重勸善,強調忠君、崇禮、重民,思想上仍偏儒家,但依所記人物不同而有差異 |
1.以記言為主(策士遊說、列國利害折衝之事) 2.長於論事,刻劃人物鮮明,語言鋪張雄辯 3.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委婉善諷,練達人事,曲盡人情 4.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 |
|
價值 |
1.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 2.解《春秋》而作(屬經部) 3.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
1.記載先秦各方面的歷史與文化內容,可與《左傳》相互印證、補充 2.《史記》多採其說 |
1.「戰國時代」得名自此書 2.深具文學價值,對後代敘事、說理的散文影響深遠 3.《史記》多採其說 |
|
注疏 |
1.晉杜預注 2.唐孔穎達正義 |
三國(吳)韋昭注 |
東漢高誘注 |
|
◎三者皆屬先秦歷史散文佳構
時間 |
魯僖公三十年(晉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 |
起因 |
晉:1.無禮於晉→重耳流亡期間,鄭文公未以禮接待。 2.貳於楚→城濮之戰時,鄭國背晉助楚。(其實皆是擴張晉國勢力的藉口) 秦:與晉為同盟,出兵協助。(與秦無直接關係,表現出積極參與中原事務的野心) |
形勢 |
1.晉秦聯軍: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紮兩地,各自為政,給予鄭國派出說客的機會) 2.佚之狐的情勢分析:「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表現出佚之狐對情勢的判斷與識人之明) |
過程 |
1.燭之武婉拒鄭伯:「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委婉表達怨懟,可見其口才) 2.鄭伯説燭之武:引咎自責,曉以利害。(能屈能伸,軟硬兼施) 3.燭之武說秦伯:示之以弱(知鄭必亡,難有作為,抽去己身「為鄭」的立場) 說之以害(亡鄭陪鄰,強晉而弱秦) 許之以利(舍鄭為東道主,有助秦國參與中原事務,滿足秦穆公野心) 離間秦晉(重提舊事,指出晉國的忘恩負義,加深秦、晉矛盾) 【緊扣秦、晉矛盾立說,不提鄭國之危,全為秦國謀劃,不露餒態,維持國家的尊嚴】 |
結果 |
1.秦伯退兵,並派杞子、逢孫、楊孫三大夫駐守協防。 2.晉文公衡量情勢,見事不可為,亦退。 |
影響 |
埋下秦晉交惡的種子,間接導致日後的秦晉殽(ㄧㄠˊ)之戰。 |
成語 |
解釋 |
脣亡齒寒 |
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
行將就木 |
指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
退避三舍 |
比喻主動退讓,不與人相爭。 |
鋌而走險 |
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
食指大動 |
指將有美味的東西可以吃,或面對美食而食慾大開。 |
爾虞我詐 |
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騙手段。 |
馬首是瞻 |
比喻服從指揮或跟隨他人進退。 |
食言而肥 |
比喻經常說話都不守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