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
一種篇幅較短小,內容題材不限,多表現作家獨特品味或思想感情的散文。 |
名稱由來 |
「小品」一詞最初出於釋氏《辨空經》:「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本義是指短篇文字。晚明時移用此名於文學創作上,指篇幅短小、率真自然的散文。 |
晚明小品特色 |
1.平民的文學:相對於士大夫文學,晚明小品文的作者多是市井讀書人或者有隱逸傾向的下層官吏。 2.言志的文學:相對於載道文學,作者不再扳起臉孔說教,既描寫個人的生活情趣,也會大膽歌哭笑罵人生。 3.豐富的題材:過去忌諱談、不屑談的題材,作者信手拈來,逸趣橫生。 4.自由的形式:日記、書信等最自由的寫作形式,使作者更能表現自己。 5.通俗化的傾向:不再崇古卑今,肯定俗文學,接納了民間的語言和題材。 |
代表作品 |
1.晚明( 袁宏道 )《西湖雜記》(辭官後偕友同遊西湖所作遊記,共十六篇) 2.晚明張岱《陶庵夢憶》(追述江南一地的民情風俗,保存了大量關於明代庶民生活的紀錄) ※清代張潮《幽夢影》、沈復《浮生六記》亦屬小品文佳作。 |
時間 |
類別 |
代表 |
主張 |
洪武年間 |
明初 三大家 |
( 劉基 ) |
為文奇特宏偉,擅長寓言。 |
宋濂 |
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文風雍容大度,散文以傳記小品最知名。 |
||
方孝孺* |
為文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文筆暢達簡明、豪放雄健。 |
||
永樂年間 |
臺閣體 |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
作品多反映臺閣重臣的生活,內容主要以歌功頌德為主,看似典雅平正,實則空泛平庸。 |
弘治年間 |
復古派 |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為首 |
講究「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想改變宋元以來文章受程朱理學、八股文束縛的局面,以及救治明初臺閣體的缺點。但因擬古,為文缺乏個人風格,文字難懂。 |
嘉靖年間 |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為首 |
||
唐宋派 |
歸有光、茅坤 |
反對前後七子的「文必秦漢」主張,推崇唐宋散文的平易通達,明確地肯定了唐宋八大家的地位,深深影響後世。 |
|
萬曆年後 |
公安派 |
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表達真實情感,文章不再以「載道」為目的,與復古派、唐宋派截然不同。轉而提倡形式活潑、文字清新不加雕琢的性靈小品,在文壇形成風潮。 |
竟陵派 |
鍾惺、譚元春 |
繼承公安派「獨抒性靈」的理論,但提倡「幽深孤峭」以救治公安派用字俚俗、淺露的弊病,文字亦因此趨於晦澀。 |
|
明末 |
集小品文大成 |
張岱 |
文筆清新峭拔,吸收公安、竟陵派的長處,但矯正其弊。文章題材廣泛,從風景名勝到古董玩具等,皆有記載。 |
※此處僅指散文三大家,如為「詩文三大家」,則方孝孺應換為高啟。
籍貫字號 |
明代公安人,字( 中郎 ),號石公,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稱「( 公安三袁 )」。 |
生平事跡 |
1.聰明早慧,善詩文,聞名鄉里。十六歲為諸生時於城南結詩文社,自任社長。 2.二十五歲中進士後,曾任吳縣知縣等官職,處事嚴明廉潔,績效卓著。 3.為生計曾三度出仕,但不戀仕途,有「吏隱」之風。 4.曾與思想家李贄(李卓吾)相交,思想與文學主張頗受其影響。 5.十分欣賞徐渭的作品,曾為其作〈徐文長傳〉,記敘其文學成就與坎坷一生。 |
文學 主張 |
1.重視通俗文學:對通俗文學小說、戲曲、民歌等予以高度重視。如把雜劇作家關漢卿和小說家羅貫中同司馬遷相提並論,還讚揚《水滸》較《史記》更為奇變。對任性而發、大膽宣露愛情的民歌,更認為是可以傳世的「真聲」。 2.代有升降,法不相沿:即尚「變」,認為「時有古今,語言亦有古今」。因此古今語言的變遷也促成了文學向前發展,否定了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退化論。 3.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即崇「真」,強調自由地抒寫真實情感、獨到見解,反對虛偽矯飾、隨聲雷同與任何形式的束縛。袁宏道更認為應常保童心,才能得自然之趣,使真性靈得到發揮,展露個人的風采。 |
著作 |
後人輯有《( 袁中郎全集 )》。 |
成就 與 評價 |
1.「三袁」中文學成就最傑出者。山水遊記清新秀逸,率真自然,帶動晚明小品文的興盛。 2.對通俗文學的重視,改變唯古是尚的藝術趣味,對文壇影響深遠。 3.張岱:「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 |
詩詞 |
語譯 |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
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極為好看,雨天的西湖煙雨迷濛也相當出色。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那麼無論淡妝也好,濃抹也罷,總是那麼合適得宜。 |
楊萬里〈西湖〉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六月的西湖畢竟是特殊的,風光的秀麗與四季的景象迥然不同。連接到天邊的蓮葉帶來一望無際的翠綠,在太陽映照下的荷花顏色格外鮮紅。 |
歐陽脩〈採桑子〉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
花季過了,西湖的風景最好,雜亂的落花,迷濛的柳絮,柳絲兒拂在闌干上,整日熏風似醉。 宴飲完了,歌舞停了,遊人也得離去,驟然覺得一無所有。於是垂下窗簾,有一雙燕子正穿過細雨飛返。 |
汪元量〈西湖舊夢〉 芙蓉照水桂香飄,車馬紛紛度六橋。 錦幔籠船人似玉,隔花相對學吹簫。 |
水面上有荷花盛放,又傳來桂花的香味,出遊的車馬紛紛從六橋上走過。湖上有覆著華麗織錦帷幔的籠船,美人似玉坐在其上,正隔著花面對面學吹簫。 |
篇名 |
〈晚遊六橋待月記〉 |
〈北投硫穴記〉 |
|
作者 |
姓名 |
( 袁宏道 ) |
( 郁永河 ) |
字號 |
字中郎,號石公。 |
字滄浪。 |
|
文風 |
文筆流麗,卓然成家。山水遊記清新秀逸、率真自然,常呈現出獨特的個人審美意趣。 |
清新簡潔,情韻生動。 |
|
出處 |
《袁中郎全集》 |
《裨海紀遊》 |
|
寫作 時間 |
明萬曆二十五年,袁宏道辭去吳縣知縣後,與友人暢遊西湖,寫下十六篇遊記,總題為《( 西湖雜記 )》。本文為第二篇。 |
清康熙三十六年,福州火藥庫失火,郁永河自願來臺採硫,後將遊臺紀聞撰成《裨海紀遊》一書。 |
|
體裁 |
山水遊記、小品文。 |
山水遊記、小品文、日記體。 |
|
主旨 |
描寫杭州西湖六橋一帶的春光月景,表現作者獨特的審美趣味。 |
作者描述受命來臺,僱工到北投煉硫磺時,親訪硫磺穴所見到的特殊景觀 |
|
作法 說明 |
以景物的美好程度為順序,層層鋪墊,烘托出「待月」的主題。文中不見「待」字,亦不正面描寫月景,給予讀者廣大的想像空間,也展現不同流俗的審美品味。 |
1.兼具寫景、敘事。 2.全文以尋訪的路線為經,以各個景點為緯,鋪敘出豐富奇險的硫穴之旅。 |
派別 |
公安派 |
桐城派 |
理論建立者 |
晚明 袁宏道 |
清初 方苞 |
為文題材 |
描寫自然景物或生活瑣事。 |
有關闡道翼教、有益人心之作。 |
文學主張 |
1.代有升降,法不相沿。認為不應刻意模擬前代為文法度。 2.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自由地抒寫真實情感。 3.重視通俗文學,給予民歌、小說、戲曲等高度的評價。 |
1.講究義法(義指內容,法指形式),仿效《左傳》、《史記》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 2.要求語言雅潔,筆法嚴謹,文主載道之說,反對俚俗。 3.輕視古文以外的純文學,認為詩詞、歌賦、小說、戲曲等皆為文學的附庸。 |
文風特色 |
清新俊逸、情趣盎然。 |
典雅凝鍊、法度嚴謹。 |
代表人物 |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 |
方苞、劉大櫆、姚鼐,並稱「桐城三祖」 |
影響 |
一掃文壇擬古風氣,帶動晚明小品與通俗文學的興盛,下啟竟陵派。 |
興起清代古文運動,提振古文地位,領導清代文壇直至清末,下啟陽湖、湘鄉等支派。 |
批評 |
缺乏社會深度,題材不夠寬廣。 |
形式多所束縛,內容難免陳腐。 |
※兩派皆以代表人物的籍貫為派別名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