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簡媜寫的【竈】一文被收錄於我們的課文中,在作者介紹中有提到她的作品風格多變鮮少重復,但是在介紹文中並沒風有明確指出為何她的文章風格會如此豐富多變的原因,連其不同風格的代表作也沒做說明。我對此感到困惑,打算從她過去的生活尋找些蛛絲馬跡。
二.正文
- 簡媜的生平介紹
1、充滿傳奇的過去
簡媜,本名簡敏媜,1961年10月20號生,台灣宜蘭縣冬山鄉人。家中世代務農,他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不高,完全任由子女們跟著自己的想法去做。
簡媜的父親在她十三歲的時候出車禍去世。因此,國中畢業後她毅然決然地抱著些許逃離的心態,到台北報考高中,展開她都會求學的生活。簡媜於國中畢業後,離開故鄉至台北的復興高中念書。她在高二時開始愛上寫作,直到考上台大哲學系之後仍創作不輟。上大學之後發現她愛的是文學而轉入中文系,由此可見她對文學懷抱著極大的熱情。
簡媜的寫作功力深厚,其作品曾在一九八一年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首獎,一九九○年得到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作品【鹿回頭】曾得到梁實秋文學獎第三名,<母者>得到一九九二年時報文學首獎,而【胭脂盆地】則在一九九四年獲得最重要的國家文藝獎及聯合報的「讀書人」最佳好書獎。自此,簡媜與寫作結下不解之緣。
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佛光山編印經書,之後又陸續擔任「聯合文學」及「遠流出版社」的編輯,又和朋友創立「大雁出版社」並多次獲得文學獎項。
散文集也從第一本【水問】出到最近的【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每一本都有它所關心的不同主題。簡媜的文章在文學界已經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
2、求學之路及心念的轉變
簡媜原先生活在一個純樸的小農村,雖然經濟能力較為不足,不過她們家一直都是過著樂天知命的生活,一切船到橋頭自然直,對物質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需求。一直到一場無情的意外打斷了這段安逸的時光,就是她爸爸在她十三歲時發生的死亡車禍。
2
父親的驟逝,讓簡媜失去依靠,身為長女的她感受到時間的急迫與家的分裂,她曾自云:「很快我會十四歲、十五歲、十六歲……這樣一直長大,如果我不去設想自己的人生,我很快會長大十九歲、二十歲,我可能像同村大部分女孩子一樣,嫁給一個農夫,不知不覺生了很多小孩,每天要很早起床下田,就這樣度過一生,這樣的人生,打死我都不要。」
於是,為了不讓自己的預言成真,簡媜於宜蘭縣順安國中畢業後考上台北的復興高中念書。她在求學上遇到的的大問題就是暈車、城鄉差距和在班上受到同學的排擠,簡媜從小就在鄉下長大,無法習慣台北空氣中那股濃厚的汽油味。但是光是從他台北的親戚家搭公車去學校就要花上一個半小時,她幾乎是每坐必暈
。放學時一樣苦不堪言,而且她的方向感並不好,經常在灰色的水泥叢林中迷失,因此嘔吐袋、萬精油和地圖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來自農村的她和班上的同學相處時也顯得格格不入,每個人都希望有個好朋友,不過簡媜在她們班上總是備受歧視,她鄉下的背景和宜蘭口音的國語,使她被視為「鄉下土包子」而她和同學關心的事物也沒有交集,舉例來說:她的同學聊天的內容是新上映的電影、相約假日一起去看。而簡媜心中想的卻是:啊!快放假了,該回家幫忙收割稻作了。
由此可見,要融入都市的生活對簡媜來說可謂困難重重。
通常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情時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逃跑。二是努力克服、戰勝自己。為了完成對自己的承諾,簡媜選擇了後者。為了自己的未來,她豁出去了。
她為了改善自己的口音,每天都大聲地朗讀國文課本和報章雜誌力求改變。練到後來她都敢自信的說:我到大陸去,大陸人都會誇獎我的國語講得很標準呢!儘管如此,她在班上仍然常常被孤立,再加上離鄉背井,孤獨感更是雪上加霜。為了排除極大的心理壓力,她開始藉由寫作來宣洩那排山倒海的寂寞。結果這一寫就再也停不下來,她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都向稿紙訴說,完全地把自己的情感入文字。在她高二那年她投稿的一篇「雨的樂章」被刊登在校刊上。這更加讓她確定自己找到對的方法為自己排解壓力,等她膽子漸漸大起來時便投稿「北市青年」。到後來她幾乎確定自己會走上作家這條路:
想像解決現實困厄,阻止無枝可棲的少年墜入偏執的怨恨情結。文字書寫隱含一種距離,在情感傾訴之後,反過來引導自己去透視事件的虛實、省思人我隔閡的因由,進而寬宥產生隔膜的城鄉淵源。由宣洩而沉思而宏觀而回到善良的本性去諒解,我遂願意以更大的誠懇接近城市、關懷城市人。這是重要的一課,使敏感多思的我不至於變成人格扭曲的城市客,也意外地,把我逼成作家。(註
一)
找到精神上的支柱後,簡媜也隨之找到了生活的動力和自信。求學之路也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到最後她考上了台大哲學系,成功地打破了過去鄉下女孩註定無法升學的命運,對此,她感到既驚訝又驕傲:
椰林,像兩支雄糾糾氣昂昂的隊伍,以標準的立正姿勢,凜然的英雄氣概,聳立
3
於大道的兩旁。那挺拔的氣魄、劃一的排列,讓整條大道充滿著不可侵犯的蓋世之威風。
第一次踏上大道,我便有「閱兵」的感覺。(註二)
就在簡媜大一的時候,她以【竈】一文贏得台大校內徵文比賽第二名(第一名從缺),這下,她發現自己愛寫作更勝於哲學。於是她將自己過去的作品整理好之後拿去找系主任談,就這樣轉進了中文系。自此她終於能擁抱自己熱愛的文學,到現在,簡媜已成為台灣文學界一個不朽的傳奇。
- 簡媜的作品介紹
- 描寫愛情的【水經】
「天空是藍的,飛機在太平洋上空行走,妳知道太平洋是什麼顏色?妳一定以為天藍色?錯了,翠綠的!從飛機裡往下看,太平洋的魚在妳的腳下跳來跳去……」
恐怕,我次因為這段話才動心的!到底是因他還是因為翠綠色的太平洋?我分不清楚了。何況,這些都不重要,在愛的智慧裡,我們可以看得像神一樣多,也可以像上帝一樣地寬懷。愛是無窮無盡的想像,並且單單只是想像,就可以增長情感的線條。
「翹課吧!我帶妳去看海!」(註三)此文是簡媜以一個單純的少女心懷寫出大學生活一段美麗的戀情的追憶,淺白且貼近生活的文字讓許多讀者容易有感同身受的情緒而引起強烈的共鳴,為簡媜的一篇非常成功的愛情文章。
- 關於親情的【母者】
若不是愛已醫治不了所愛,白髮蒼蒼的老母親你何苦下跪!
「妳願意走上世界充滿最多痛苦的那條路?」
「妳願意自斷羽翼、套上腳鐐,終其一生成為奴隸?」
「妳願意獨立承擔一切苦厄,做一個沒有資格絕望的人?」
「妳願意捨身割肉,餵養一個可能遺棄妳的人?」
「我願意! 」「我願意! 」「我願意!成為一個母親! 」她承諾著。(註四)
本文主旨在闡述一個女子為了成為一個母親所做的犧牲與奉獻,本段用一連串的問句簡單、清楚又尖銳地呈現出做一個母親必須承擔的痛苦。而最後連續三句的「我願意」將全天下母親的偉大描寫地淋漓盡致。
3、對本土歷史的傳頌──【福爾摩沙抒情誌】
4
「男人的煩惱也像樹葉,老夜飄落又有新芽冒出」
「族人與漢人糾紛從未間斷,傷亡的消息像田裡的白鷺鷥飛來飛去」(浮雲)
「頑抗日軍而死的吳彭年,屍體血跡斑斑「姣好的面貌完整,世故的神情中帶著靈感,彷彿一曠古癡情少年向億萬螻蟻傾訴衷曲之後,情不自盡陶醉起來,彷彿剛想到一句漂亮的詩」(朝露)
「這島宛如一枚綠眸,拱起的中央山脈使她看起來只睜三分眼,無限淒迷卻也流露悲憫」(水證據) (註五)
這本書很難定位它是一本小說還是散文集,因為它是用許多不同篇章的散文來訴說同一個故事,故事的主題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簡媜不用圖片、不用大量的史料來記錄歷史,而是用最自然的筆觸寫下不同時代不同的小人物面對時局的心念及生活。讓讀者可以跳脫史書的框架而更加鮮明地感受到歷史這活生生的存在。4、關於教育的【給孔子的一封信】
我家這棟樓的媽媽們常在一起聊天,她們有的想把小孩送到外國,有的把戶口遷到好一點的學區,聽說這樣小孩才會考上好學校。我也很想這樣做,可是因為我先生不是很會賺錢,(房子還在貸款呢!)我又聽她們常常在比送什麼禮物啦、請家教啦、上補習班啦,好像那個好學校的好班要花很多錢的樣子。有一次,有個媽媽就在嘆氣之後提到您的大名,說:「要是孔子在就好了!」我第一次聽到「有教無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教育理想」。......您可不可以出面去跟那個教育部長講一下,不要給小孩分類,又不是環保署,要分玻璃、鋁罐對不對! (註六)
本文以一個媽媽的角度,用一封信的方式,對這個社會的不良教育體制提出極大的諷刺和強烈的不滿。雖然沒有直言明說,不過簡媜對學生的關懷之情已溢出文字,只要讀者能稍加咀嚼就能聽到她對教育的大聲疾呼。
5、關於教育的【老師的十二項見面禮】
第一件:牙籤。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第九件:面紙。提醒你幫別人擦乾眼淚。第
5
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第十一件: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第十二件: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註七)
文中十二項不同的小物品各代表了十二個不同的意義,但都不外乎是關於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和生活上的。由此可見簡媜的教育理念不是要學生僅僅只會讀書,更要學會待人處事等做人的基本道理。有些人雖然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到最後卻忘了這根本之道,而簡媜有此先見之明便可見其學識的淵博。
三.結論
綜觀簡媜的文章,其文彩細膩豐富,文字淺顯易懂。但是其題材卻變化萬千:
關於單純的校園生活、愛情的美好過程、童年的追憶緬懷、對地方鄉土的無限關愛、對親情的無限感恩和對教育的批判、看法及期望......等。而她的風格也隨著其題材的轉換跟著時而精煉、時而柔和;有時將情緒宣洩地如萬馬奔騰般聲勢浩大、有時又故意點到為止,留個象徵給讀者激發無限的幻想空間。
但是為什麼簡媜能有如此多的題材和風格可以隨她跟著自己的感覺任意轉換呢?難道她不會有文思枯竭的時候嗎?我想這要歸功於她那豐富的人生閱歷,別看她才五十歲左右,比起其他部分作家好像特別年輕,她所經歷過的一切帶給她的衝擊可不小。先是年少喪父,在她的生活中投下震撼彈,使她驚覺人世的無常和時間的迅速流逝。接著在她的求學過稱中她又吃盡了苦頭,生活的壓力使她變得成熟,所以到後來她能很確定她要的是什麼,而她的文章也就不會出現那種「為賦新辭強說愁」的狀況,反而能在字句間流露出她最真實的情感,也較易感動人。
親人的驟逝,讓她珍惜親情;鄉土的背景讓他關心地方上不起眼的小人物及歷史上那被逐漸淡忘的故事,學生時代的酸甜苦辣讓她忘不了學生時代,進而開始關心台灣的教育發展。種種原因讓她在無形中練就一身強大的寫作本領,讓她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在了解簡媜這位作家背後的故事之後,我深深地覺得是上天的安排和她本身那股「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造就了簡媜這個活生生的傳奇。而我們雖然人生閱歷遠遠不及她,不過只要有著像她一樣的衝勁,相信我們不論做任何事也都能夠踏上成功的道路。
四.引註資料
註一: 摘自簡媜的《夢遊書˙台北小臉盆》。
註二: 摘自簡媜的《水問˙初次的椰林大道》。
註三: 摘自簡媜的《水問˙水經》。
註四: 摘自簡媜的《女兒紅˙母者》。
註五: 摘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2105134
6
註六: 摘自http://blog.yam.com/ilovechinese/article/31606915
註七: 摘自http://elearn.dres.tc.edu.tw/lifetype/post/7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