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余珍華
班級:高中部二年一班
閱讀書名:目送
書籍作者:龍應台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內容大意
這是本描寫親情的散文集,描寫著父母親陪伴小孩成長,直到目送著他們離開。目送這篇,所寫的正是作者藉由送孩子上學,慢慢的意識到她所感到的落寞似乎和當初自己的父母親送自己一樣。《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帶來的脆弱、感傷,寫感情間的纏綿不捨。透過一篇篇的散文,清晰的感受到親情間赤裸裸且最真實的感情。
- 我的觀點和心得
親子關係是許多家庭所面臨到的一門重要課程。許多父母總不免覺得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卻不如以前那樣撒嬌、可愛,父母心中的落寞感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逐漸浮現,有時甚至自己的小孩反而變的比較像大人。對我而言我並不了解做父母親的感受是如何,但從這本書中我卻可以深刻的感覺到父母親看著自己小孩長大和對時間流逝的感慨。
龍應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深刻的描寫出做父母親內心的感受。父母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他們離去,內心的矛盾之情正如此句話所表達的。作者看著自己的小孩一點一滴的長大,漸漸地意識到當初自己的父母親似乎也懷著和自己現在相同的心情,很多事情往往需要經歷過,才能了解到它所隱含的意思,或許當我們明白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但也因為如此才能使的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這世間的時間不曾停留過一分一秒,每分每秒世界的某些角落總是不斷的在上演生、老、病、死,每個角落也不斷的有人分離、有人團聚,即使是這樣,時間依然不會停止。時間的流失,使人忽然理解、明白一些我們從前不懂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遇到了挫折;遇到了當初我們不懂的事,於是當我們再一次換了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時,便體會了其中的意義。但有時年齡的增長,反而使我們改變了對同一件事的想法,就像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其實只隔著一條界線。時間流逝的速度,使我們不禁開始思考作者所說的—「時光,是停留不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裡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
歲月悄悄的侵蝕著身體;侵蝕著內心。戰爭的到來,迫使許多人成為時代的孤兒;戰爭的突來,迫使許多人遷離他們的家鄉,直到年老了他們終於可以回到家鄉,只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就如書中所說的「當他垂垂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的草裡。」,或許他們早已知道故鄉不如以前的模樣,家也不如以前,但對他們而言「想要回去的『家』,不是一段住址,不是任何一個郵差找的到的地方。他們要回的『家』,不是一個空間,而是一段時光。」,他們要尋找的不是實體的人事物,而是深深烙在腦海的回憶和最深的感受。
「家」永遠都在,不會因為時光的流去而消失,那樣的記憶,即使人事物都改變了,它依然深存在我們心中。就像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它不可能抹滅,更不可能隨著歲月而消失殆盡。「家」是什麼?我想對我而言,「家」是一種感覺,它不一定永遠安定、溫暖,但它是一種很深的感觸,或許時間一久,人,一個一個走掉,走了很久、很遠,也許最後那個地方的燈火不再亮起,歡樂的人聲也漸漸轉為寂靜,但父母與子女在一起的感覺卻不曾消失。
- 討論議題
「家」該怎麼去維護?面對時間的流逝,我們該如何面對從小陪伴我們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