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
國文專題課程報告
題目:好書介紹-徬徨之刃
組別:第二組
組長:112 01 毛勇文
組員:111 02 林育祥
111 11 戴瑋毅
112 31 蘇 虹
ㄧ、作品介紹:
所謂的正義,究竟是什麼?法律保護的是兇手,還是無辜的受害者及活著的家屬?
東野圭吾最撼動人心的社會推理話題巨作!
到底誰有制裁的權利?你能夠同意他的行動嗎?還是……
如果換作是你,能不能原諒兇手?法律到底有沒有正義公理?給予兇手改過自新的機會,那受害者的權利何在?但反過來說,報仇難道是唯一解決之道嗎?如果人人不滿法律,都選擇自行解決,天下豈不大亂?!種種的犯罪問題,或許,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共犯?……
或許他應該自首,但地獄般的畫面一幕幕深深烙印在腦海裡;或許他不如尋死,但復仇的血刃始終支撐著存活的信念!
父親為了替慘遭不良少年蹂躪致死的女兒復仇,殺了其中一人後逃亡。媒體以『家屬復仇殺人』為題,大肆炒作。社會大眾的想法大致分為贊成與反對兩派,連警方內部也有人暗地同情那位父親。到底家屬有沒有制裁兇手的權利?這場捲入社會大眾、媒體以及警方的復仇行動,最後的結局將會是……
摘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489
二、作者介紹:
東野圭吾Keigo Higashino
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曾在汽車零件供應商擔任工程師。1985年以處女作《放學後》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隨即辭職專心寫作。1999年以《秘密》一書獲得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2006年又以《嫌疑犯X的獻身》榮獲第134屆直木賞,成為史上第一位囊括日本文壇三大獎的推理作家。
早期作品以校園青春推理為主,擅寫縝密精巧的謎團,獲得『寫實派本格』的美名。後期則逐漸突破典型本格,而能深入探討人心與社會議題,兼具娛樂、思考與文學價值。其驚人的創作質量與多元化的風格,使得東野圭吾成為日本推理小說界超人氣的頂尖作家。另著有《十一字殺人》、《布魯特斯的心臟》、《迴廊亭殺人事件》、《美麗的凶器》、《白馬山莊殺人事件》(以上均暫名)、《白夜行》、《信》、《偵探伽利略》、《綁架遊戲》等等,多部作品並已被改拍成電視劇或電影。
以下是彷徨之刃拍成電影的劇照:
摘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489
三、別人的評價及心得:
一個父親的角度切入,小說描述一位拉拔十歲即喪母的女孩她父親心情;父母時常不知道自己的子女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而小說也反映出身為父親這種十分擔心,卻又害怕自己的關心讓女兒生氣的心情。事件之所以爆發,是因為這女孩在前往看煙火的途中被擄走,更因為被施打毒品、遭受強暴而過世,讓這位以女兒為生活重心的父親瞬間失去一切而展開復仇行動。
小說的觀點在很大方面偏向被害者家屬方面,因此讀者的情緒非常容易一面倒向被害者和被害者家屬,這是無可厚非的。這種矛盾的情緒也正是小說想表達的主題:在社會法律的規範之下,他們讓青少年犯罪人口有機會重生、重返社會,然而這樣的美意卻深深地傷害了被害人本身,以及飽受事件和痛失被害人的家屬們。即使厚度和描寫對象有點出入,這依然使我想起《模仿犯》這部書,它一部分從被害者家屬的角度出發,那種失去至親而痛心疾首的感覺,相當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與悲憫之心;這本書當然也是如此,透過一位已經毫無所有的父親擴張故事來增強小說渲染力,同時也讓讀者被沉重感壓得喘不過去。
很慶幸小說中的第一主角並不是個實質的壞人,只是失去生存意義之後,其所採取的行動太過於激烈,而這也是他讓人最為不捨的地方;東野圭吾在小說中安插了另外一位祥和的女性,她似乎象徵著小說的希望,也指引男主角光亮,「當人伴隨著焦慮與孤獨在復仇之路徘徊時,若能遇到一個能理解他的人,應該會想要依靠那份溫柔吧」,這個問句讓人印象深刻。
年紀輕真的無法承受罪責嗎?在他們犯下錯誤勾當的同時,是否曾癡產生良心的譴責、擔心社會的制裁,以及思索過無法計算的後果?如果是出於自由意識所犯下的罪狀,能否被寬恕?即使提出疑問,仍無法改變社會法律存在的問題,而這也是法律條文一再修改的原因,只是再怎麼修改依然會有漏洞的。
於是,「非法正義」這玩意兒便這麼誕生。
只是違背道德與法律的行為,對於非法事情展開報復的行動一樣是現今社會所無法容忍的,因為一旦既有的秩序遭受破壞,只會讓社會價值整個垮台,因此即使對於法律有疑慮,最後仍會選擇維護舊有的秩序。這就和死刑是否需要被執行的疑慮是相同的,只是死刑存廢涉及的問題層面又更大、議題更加沉重了點。只能說,這把徬徨之刃並沒有明確的走向,只會繼續徬徨下去……
摘自http://blog.yam.com/kingdom/article/13662764
四、我的評價:
此書真切地描述出了被害人家屬心中的創傷和絕望,以及法律的不足之處。本書所舉的案子雖然較為偏激,但確實存在。而當它出現時所造的衝擊,和犯罪者、被害者、查案的警察、受牽連之人甚至旁觀者及媒體的反應都刻畫得淋漓盡致;較可惜的是這本小說雖然打著「推理迷」的稱號,但是內容卻無夠多的懸疑之處,而書中的ㄧ、兩個謎題的謎底又太過明顯,讓此書好像就只是再說一個故事。不過就單看書中內容的話,它的確是本警世意味十足的好書。
五、心得感言: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故事描繪的很生動,使我們讀起這本書時,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而能更快融入並體會作者想表達之感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把這本書當作介紹書本之一。
而且這本書的主題更是與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息息相關,裡面提到了法律對青少年的刑罰,之所以書中被害者父親想要殺死加害人也是因為法律對未成年的保護,才讓他有了殺人動機。
但是加害人的父母知道他們犯下了性侵並殺人時候,都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小孩會做那種事,這也告訴了我們現在家長因忙於事業或是其他事,而忽略對自己小孩的關愛,才讓他們小孩都從朋友那裡得到歸屬感,這也反映了現今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不良少年的產生而引發像是霸凌……等社會問題。如果父母親都能花更多時間在自己小孩身上,那是不是孩子就能得到滿足的愛,而更不容易誤入歧途?
失去親人是一件多痛的事,尤其是在失去妻子的長峰,將女兒視為己出,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唯一陪伴他的寶貝女兒身上,但發生這種事是誰都無法預料的,就像是你騎摩托車在路上即使你戴了安全帽,也遵守了交通規則,沒有超速,更沒有闖紅燈,但是你不能確定其他人都跟你一樣,可能突然有人從小衝出來而撞上了你,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事情。人生充滿了多變,不是每個人都能預料到了,但是,突如其來的憾事總讓人覺得難過,在被害者家屬的角度,會感到憤怒並想報仇,而對旁觀者來說,或許慶幸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我們更應該將心比心的看待每一件事,感謝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而不是抱怨,更不要有不滿足的心態而怨天尤人。
而媒體對於此事件態度,竟是用著看八卦的態度進行訪問?這是否太誇張了?現今的媒體,越來越不懂得將心比心,都只為收視而誇大事實,更將別人的痛拿來大肆宣傳,加深別人心裡的痛。
在法律層面,這樣的庇護青少年我覺得似乎不夠,正常青少年大概國中開始就能有自己的思考空間,知道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政府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真得太輕了,頂多關個幾年,或罰金,而青少年的悔過真的是因為承認自己的錯嗎?還是只是因為怕被懲罰而對被害人家屬道歉?連那種比禽獸還不如的事情都做了,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但殺了人卻可以說自己不是故意,說不知道最後會變成這樣,這不會太扯嗎?這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責任,怎樣對自己做的事負責。
這本書從很多層面告訴我們很多事,讓我們更可以將心比心面對每一件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也讓我們能從不角度看待一件事情增進對這個社會的觀念,也看清人的真面目。這真的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好書。
>對人生理念有何改變與影響?價值觀有無改變?
價值觀的標準人人皆不同,失去女兒的父親,究竟有沒有去自己實施復仇呢?動用私刑是被允許的嗎?我們都沒有一個答案,應該說沒人找得到答案。 少年保護法是政府用來保護少年的法律,但少年們真的有因此而走回正途嗎? 還是利用這項庇護繼續為非作歹?
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少年的價值觀都已嚴重扭曲,他們心裡的想法甚至是一般社會大眾無法想像的可怕,做了壞事之後也有可能一點悔意都沒有,而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創傷的被害者和家屬,他們的損失又該由誰來補償呢? 這是很值得我們好好省思的問題。
>內心有何激盪?
作者對於角色與場景的描繪都十分細膩,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是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關鍵,使的讀者很容易深陷在角色的衝突與矛盾之中無可自拔,究竟什麼是正義呢? 法律是一把徬徨的刀刃,而鋒利的那端又究竟是誰,徘徊在法律與復仇的邊緣,失去至親的長峰也等於沒了所有,但他卻受不到任何一點法律的保護或是討回公道。這些角色的矛盾讓生活平順的我們心中受到極大的激盪,忍不住感到同情與悲憤。>讓我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麼?
長峰在看到女兒受虐的影片之後發了狂似的殺害伴崎,如果說有一天我們的摯親被殺害,我們要如何去面對排山倒海的悲憤呢?是復仇,亦或是忍氣吞聲?這種問題雖然已經問了很多次了,但千百個世紀來,人們還是找不到一個答案。也許很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答案…我們只能在生命潮水中進退不得,或陷入淤泥,或流連岸邊,我們沒有一個歸宿,當倫理與正義分歧…